人性複雜,既有閃光的地方,也不乏陰暗的角落。趨利避害,是人性的選擇。趨利應有度,不能過分。當然,利有直接和間接的區分,對於金錢利祿的過度追逐,往往被世人所鄙棄;對間接利益的追逐,因為不顯眼且很少造成即時的衝突,其弊端往往更大。個體的人是如此,社會何嘗不是如此。世風浮躁的社會,對利益的好感有加,自然不肯失去任何可以逐利的機會。弔詭的是,即便沒有回報的事情,過把非功利性逐利癮,圖個心理安慰,在我們這邊也頗為流行。這種現象,屬於『非典型性勢利』。這類特殊的功利現象,在成功人士,特別是一夜成功的成功者身上,往往能得到最好的驗證。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有關莫言作品是否該入選中學生教材的話題引起熱議。語文出版社稱,目前該社已確定將莫言作品收錄在高中語文選修課程中。【人民文學】雜誌主編李敬澤認為,不要低估中學生的理解能力,莫言早期的短篇小說充滿詩意,非常適合中學生讀。(【京華時報】11月14日報道) 莫言在國際上的大名,想必是獲得諾獎後才有的。在國內,他成名已不下20個年頭了。他的作品再有名,國內獲得的獎項再多,不如一紙諾獎證書和七百多萬元的獎金頂用。自莫言獲得2012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消息傳來,其家鄉政府和不少行業都在表示自己的慷慨。就連中學語文教材都敞開胸懷,主動接納莫言作品了,至於莫言的小說是否真的適合作為高中讀本,似乎並不重要。對驟然名聲大振的成功者如此前倨後恭,又何止一位莫言呢? 歷史上的名士蘇秦,早年不得志之時,就連自己的嫂子都看不起他。蘇秦功成名就,家人改變了對他的態度不說,大約態度有點過於熱情,以至於【史記・蘇秦列傳】中記述道:『蘇秦笑謂其嫂曰:「何前倨而後恭也?」』歷史是最好的鏡子,從這裡照出人情世故,照出人情的善或惡。就中學語文教材而言,功利的因素也不少。當年魯迅根正苗紅的時候,每冊課文都有魯迅的文章。現在,魯迅過時了,他自然也就不被看好。這是否表明,但凡不是出自真心敬佩的人和文,不是前倨後恭就是前恭後倨。一句話,你正統的時候,搬出你能給自己臉上貼點金,就利用你。一旦時過境遷,實用價值沒了,當做手紙扔掉,毫不可惜。倘若這個猜測沒錯,我想莫言先生該有所警惕了,別讓自己的作品成為他人的季節性消費品。 一個時代,一個社會,真正的成功者屈指可數,更多的是有待成功的人和那些壓根沒有成功可能的人。正視這些人,尊重這些普通人,才是擯棄投機的最好做法。 對成功者的前倨後恭,是典型的投機行為,是國家和民族的大敵,應時刻保持足夠的警惕。以莫言為例,雖然他獲獎了,並不等於他的作品就老少咸宜。例如,法新社評論說:『莫言的作品粗俗而淫蕩。』對於炒作莫言的現象,網友持批評者居多:『莫言的作品存在很多年了,在國內也得過獎呀。咋在國外一得獎,國人就像個個打了雞血似的,特別是政府部門。這是不是變相告訴國人,國內說誰好,不一定好,國外說誰好,才是真正的好。再次見證了國人的心態,都有點骨氣好嗎?』 平視待人,是衡量一個民族成熟與文明的標誌。前倨後恭者,當戒。 (劉海明) 來源:西安晚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