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迎來的文藝發展的最好時期之一,同樣也是當代文學批評最好的時期之一。文學批評作爲我國文藝迎接更大興盛繁榮的有機組成部分,一如既往地對文學創作產生著積極影響,已無可辯駁地成爲當代文學經典化的必要基礎與前提。在眾聲喧譁與接受者分眾分層的大背景下,無論是讀者、作家或者出版方,無論是大眾媒體、新興媒體,都對文學批評懷有期待與需求,全社會迫切需要文學批評能夠發揮應有效應,對公眾的精神生活產生深刻觸動與積極影響。 同時,人們清醒地認識到我們身處的分眾時代,對文學批評而言,更是機遇與挑戰並存。分眾是與大眾相對而言的,分眾時代與大眾時代相對應,指的是公眾的觀念、思想各有各的不同,不再受總體輿論影響的時代。在所謂『分眾時代』,接受者、消費者行爲的特徵具有鮮明而高度的主動性、選擇性、互動性。 分眾必然帶來文化上、社會心理上的諸多新情況、新問題,與改革開放初期或上世紀80年代相比,文學理論批評面臨的形勢和局面無疑要複雜得多。隨著國民教育普及,國民整體素質的提高以及網絡普及、文化傳播提速,寫作人群擴大,人們的文學鑑賞水準普遍提高,文學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角色發生了深刻變化。一方面,普通讀者參與文學生活與文學評判的熱情越來越高,另一方面,挑戰批評家的熱情有所增長,大家熱切希望與評論家交流、對話,對批評家提出新的要求。而廣大作家作爲有專業素養的內行人,對批評家的藝術眼光、評判尺度、價值取向,同樣提出了很高要求,一些作家對評論漠視、冷淡,甚至不信任、不在意,也在客觀上對評論家形成了壓力。學術界希望文學批評更具學術含量,在學術規範上能夠重樹新風,對學術建設有所推進,這些要求值得關注。而大眾媒體作爲社會輿論活躍的一端,也希望文學評論能夠積極回應社會關切,放大文學作爲思想前沿的力量,因此,文學批評擔負的任務、回應的關切增加,文學批評家不單面對作品、面對作家,還要更多地面對社會、面對需求日益提高、日益分化的公眾,有著多重的精神焦慮是自然的。 我們身處一個節奏快速、競爭激烈以及講人情、重情面的社會,社會生活方式、價值取向及文化氛圍對文學批評的影響無孔不入,正如不少人指出的那樣,當前文學批評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人情化、商業化、浮泛化等弊病,文學批評所出現的問題,實際上也很具體地反映了社會存在的問題。而從作協系統評論工作的層面看,隊伍不齊、經費短缺、陣地不夠以及手段缺乏等老大難問題,始終困擾著文學批評工作。但目前人們還不同意對文學理論批評過分懷疑或唱衰,實際上,我們不必過分擔憂、焦慮和失望,因爲文學批評基礎尚好,我們已經有了一個積累厚實、思維開放、關注文學創作、講究學術品格的批評隊伍,在開展文學批評方面積累了很好的經驗,我們應該抱有充分的信心。 來源: 人民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