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戲』能給中國觀眾帶來什麼?
作者:邵澤輝 第五屆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如期舉行,除了有眾多國內的優秀作品上演之外, 18部國外戲劇佳作和5部港台地區的舞台精品,也讓觀眾們大飽眼福、應接不暇。這些高水準的國際作品,在讓戲劇節的含金量大幅提升的同時,也讓我們國內的創作者和觀眾都拓寬了藝術視野、提高了審美情趣。 從北京到國際的意義 北京青年戲劇節的『國際化』是從2010年開始的。在成功舉辦了前兩屆戲劇節之後,第三年的青戲節,除了繼續大力支持國內青年編導的原創作品之外,也開始邀請國際上知名的戲劇團體前來演出。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從2010年開始設立了『致敬大師』單元,每年選取一位具有國際級影響力的戲劇大師,將他的劇作搬上北京的舞台,並且進行豐富多樣的作品研討和展示活動。到今年,已經陸續致敬了英國的品特、德國的布萊希特和瑞典的斯特林堡3位大師。 將青年戲劇節推向國際化的道路,邀請來具有國際級水準的演出作品,主要能起到兩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擴大了戲劇節在國際和國內的影響,並且能給觀眾提供更多更好的舞台作品;另一方面,通過引進優秀的國際作品,提升了觀眾的審美水平、拓寬了青年創作人才的藝術視野,能為中國戲劇未來的發展創造更好的土壤、條件和環境。 從2010年開始,每年9月的北京舞台,都會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表演藝術家,傾情上演他們的得意之作。在讓中國的觀眾享受戲劇饕餮盛宴的同時,也讓世界了解到在中國的北京,有這樣一個高水平的國際戲劇藝術交流平台。這些國際級的精品劇目,不但吸引了更多觀眾走進劇場觀看演出,也着實提高了觀眾的審美能力。其結果就是,讓國內的戲劇創作者們在擁有學習、借鑑、對比的同時,也面臨着更大的壓力和挑戰,不得不對自己的作品提出更高的藝術追求。這樣,就有可能使得中國戲劇的整體水平得到不斷的提升。 請進來、走出去 從2010年到2012年的短短3年間,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共邀請了52部世界各地的精彩作品,這些劇目來自歐洲、亞洲、北美洲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劇團。這些內容豐富、形態各異的演出,給中國的戲劇人和觀眾都帶來了極大的衝擊和享受。其中,來自法國的【鋼琴家PK大提琴手】 【喬尼的小推車】 【想像的世界】 ,來自荷蘭的【斑比系列】 、韓國的【麥克白】 、西班牙的【神諭】等諸多作品,都給我們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 在不遺餘力地將國外的好作品引進來的同時,青戲節也開始將國內青年編導的優秀作品推薦到國際戲劇節的舞台上。從2010年開始,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和幾個享有盛名的國際戲劇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如法國的阿維尼翁戲劇節、英國的愛丁堡戲劇節、德國的柏林藝術節、澳大利亞的阿德萊德戲劇節等等,而這些國際級的藝術節也特別願意和蓬勃發展的中國戲劇進行深入的交流。2011年,青戲節挑選了6部優秀的作品參加了法國阿維尼翁戲劇節,分別是孟京輝導演的【三個橘子的愛情】 ,黃盈導演的【黃粱一夢】 ,邵澤輝導演的【如果,世界瞎了】 ,豐江舟、張琳導演的【假象】 ,辛欣導演的【生於七月】和王導演的【哈姆雷特機器】 。在為期一個月的戲劇節上,引起了歐洲戲劇界和普通觀眾的矚目,很多作品都大獲好評。2012年,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的作品,更是受到了法國阿維尼翁戲劇節、英國的愛丁堡戲劇節、德國的柏林藝術節、澳大利亞的阿德萊德戲劇節和東京、台北兩個城市藝術機構的邀請,進行了一系列的文化交流演出,趙淼、李建軍、趙梁、范伊立等優秀青年編導也走上了國際舞台。 在『請進來』的同時『走出去』 ,這樣的交流方式,能夠讓我們和國際著名的戲劇節、優秀的國際級劇團進行深入的溝通,這無論對於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還是對於我們處於成長過程中的中國戲劇,尤其是青年戲劇人都是一件特別好的事情。 懂還是不懂,這是一個問題? 近幾年的國際戲劇交流活動,讓我們在成長和收穫的同時,也看到了很多中外戲劇文化的差異和我們面臨的現狀與問題。對於大多數的中國觀眾和某些戲劇創作者來說,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引進的外國劇目,包括扶持的國內一些青年編導的實驗作品,都屬於比較另類甚至是『看不懂』的作品。我們經常會在演出結束後的交流座談上,聽到各種關於『看不懂』的問題,忽然間,懂還是不懂,變成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這樣的現象其實也不難理解,因為我們一直以來已經習慣看以情節鋪陳和人物塑造為主要任務的『傳統』戲劇作品,在以『現實主義』為美學標準的中國戲劇界,對於實驗性相對強烈的作品,無論是觀眾還是創作者,接受起來都沒那麼容易。而我們的評判標準,也是用簡單的『看得懂』和『看不懂』來衡量,這也和我們的藝術教育長期缺位有着莫大的關係。長期以來,我們一直用小學語文的『中心思想』 、『段落大意』的方式來解讀文學藝術作品,錯過了更多享受藝術的方式。用『懂還是不懂』和『你想表達什麼』來與藝術作品交流,其實是放棄了每個觀眾自身的主動思考的愉悅。而在劇場中,主動思考帶來的快樂,遠遠大於被動接受的娛樂。 記得台灣著名的現代舞編導、『雲門舞集』的創始人林懷民曾經說過:『看得懂看不懂,不重要,感動,最重要。 』我在這裏改動林懷民老師的兩個字:『看得懂看不懂,不重要,思考,最重要。 』 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邀請來的『他山之戲』 ,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收穫,很多思考。 (本文作者系第五屆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節目總監) 來源:中國藝術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