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中國迫切需要更多的莫言
當代中國文學要走向世界,擴大中國在世界的影響,需要更多像莫言這樣對人類對民族命運高度關注和具有責任意識的文學大師,以他們高超的專業技能,用心講好一個個完整精彩的『中國故事』 。 當下中國,如何從文學上去把握、去表達『中國經驗』 ,以全新的視角,向世界傳遞中國全景式的經驗,總結和領會中國經驗的重要性,突出它的特色、對人類的貢獻以及面臨的問題和借鑑,迫切需要一大批莫言式作家。 2012年10月11日,每年一度的諾貝爾文學獎揭曉,中國作家莫言獲此殊榮。莫言成爲有史以來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莫言堪稱領跑中國當代文學潮流的代表性作家,他的成功,不僅圓了中國百年文學諾獎之夢,同時也表明了:世界需要中國,中國離不開世界。文學即人學,是以共同的人性爲基礎,其本身不僅沒有國界,而且是可以交流的。文學還是社會道德的潤滑劑,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同時,它還能消除不同國家民族之間的衝突,增強不同文化之間的互相理解和寬容,中國迫切需要一大批像莫言這樣的偉大作家,準確敘述中國故事,深刻總結中國經驗,以文學特有的人文和理性精神,跨越文化差異以及意識形態的偏見,在讓中國文學融入世界文學的同時,也讓世界各國了解真實的中國,實現全球的共同發展與繁榮。 『中國故事』需要準確敘述 眼下,無論你身居全球何地,隨便打開一張外國報紙,很難找到沒有中國報導的新聞。『中國製造』已經走向全球每個角落,『中國熱』正在全球的大多數地方出現。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每過3至5年,或5至10年,重逢中國的同一地方,許多人無法不驚訝和感嘆中國的『日新月異』 。如果你隨便訪問一個中國人或他們的家庭,聽聽他們身邊一個個故事,你也會時時感到心潮澎湃。發生在中國人身邊與百姓命運休戚相關的千萬個故事,就是一個個生動形象的『中國故事』 。 『講故事』是文學特別是小說的內核和基礎,有人說所謂『文學影響力』從某種意義上指的是講故事的能力。以文學敘述故事,能讓讀者自然而然進入一種情緒的、精神的或美學的狀態,可以瞬間產生審美愉悅,更容易獲得心理上的親近和精神上的尊重、支持與信任,從而更好達到傳播文化的目的。莫言很認真、很負責任、很真實地準確敘述了中國故事,他把自己的家鄉――高密東北鄉寫成一個中國社會的縮影。家鄉的三祥四寶,泥塑、剪紙、年畫等民間藝術,構成他作品的文化元素,也影響了並決定了他作品的藝術功能。 與外國作家往來,經常聽他們說很羨慕中國同行,說中國有太多很了不起的故事,不必挖空心思痛苦虛構,就能成就一篇篇精品力作。然而,很多年來,中國作家並沒有很好利用或挖掘這個『故事寶藏』 。當代中國文學恰恰在『表達什麼、如何表達』方面遠離了讀者,更談不上創意能力、人文關懷以及主流價值觀、核心價值觀的有效建構和表達,從而影響了文學的文化承載和意義傳達。中國當代文學所謂的『邊緣化』和『垃圾化』 ,究其關鍵原因,也可歸結到『講故事』這個最基本的環節上。當代中國文學要走向世界,擴大中國在世界的影響,需要更多像莫言這樣對人類對民族命運高度關注和具有責任意識的文學大師,以他們高超的專業技能,用心講好一個個完整精彩的『中國故事』 。 『中國經驗』需要深刻總結 無論是成名作【透明的紅蘿蔔】 ,還是後來的【紅高粱】系列、 【豐乳肥臀】 【酒國】【檀香刑】 【生死疲勞】 【蛙】等一大批優秀作品,莫言始終以時代觀察家的身份,審視和總結中國的經驗,這不僅體現他對封建專制的批判精神,也體現了他對現實的一種審視與懷疑的態度。儘管他的創作非常傳統,文字非常鄉土,但所表現出來的感情和社會結構,襯托出愛心,總結出經驗:中國經濟再快速發展,我們追求的高度也應該是道德;中國人民無論身處何種逆境,與天地鬥爭,與敵人奮抗,仍然應該挺直腰杆子做人,這不僅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堅韌脊梁,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 當下中國,如何從文學上去把握、去表達『中國經驗』 ,以全新的視角,向世界傳遞中國全景式的經驗,總結和領會『中國經驗』的重要性,突出它的特色、對人類的貢獻以及面臨的問題和借鑑,迫切需要一大批莫言式作家,通過他們理論和思想上的理解力、穿透力以及藝術上的感染力、影響力,把中國人尋求現代化發展的心路進程準確刻畫出來,把充滿神奇活力的當代中國化爲氣韻生動的藝術形象昭示天下,辨明真偽,褒善貶惡,鑑別妍媸,激濁揚清,在掃除國內庸俗浮躁文化、理清消費大眾文化頭緒的同時,也讓中國良好的形象得到全世界的公認和推崇。 『中國經驗』的文學表達,不僅是當代中國作家的共同追求,更是中國上至中央下至普通讀者對文學的真正期待。 世界需要一個真實的中國 近百年尤其近30多年來,由於種種主客觀原因,特別是因爲一些別有用心的媒體和政客刻意的歪曲、醜化、煽動和妖魔化,普通外國人,如果沒有來過中國,很難對中國有一定的了解。中國――這個東方神秘國度,在他們腦海中的形象,經常是『時空錯位』 ,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一種極端看法,認爲中國是一個骯髒貧窮、落後愚昧,缺乏人權和民主,中國雖已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可不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另一種看法,則肯定中國是個文明國家, 5000年的歷史,文化積澱很深,人民勤奮刻苦,道德高尚淳樸,社會安定團結;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成就可圈可點,社會改革不斷推進,人權保護和民主化進程加快,中國日益崛起成爲負責任的世界大國。而且,中國的和平崛起,對世界是有益的,是全球和地區安全的主要穩定力量。美國人心目中的中國形象始終是一種混和體,在兩個極端間搖擺,這是美國主流文化里中國形象的基本架構。 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國,都在試圖更多更全面地了解真實的中國。縱覽莫言的諸多作品,不僅體現了中國社會的歷史變遷,也關注了中國跟西方的文化對話。比如他的作品【蛙】 ,實際上是以一個中國青年向一個日本人寫信的形式,講述了新中國建立前後一直到現在的計劃生育政策的變化。 【蛙】這部小說就是把中國當代的一種社會現實去向西方做一個展示,向世界尤其是西方表達出一個真實的中國。 文學交流,不同於其他形式的交流,它是通過文字傳達出人類內心的傾訴,它將深邃的思想訴諸於生動的形象,體現出世道人心,並讓作者的遠見卓識在未來的世紀發揮作用。文學評論家李敬澤說,莫言的獲獎,會讓中國作家和文學更有自信與世界對話。莫言在近30年寫作中,致力於形成中國式敘事。他對於『中國經驗』 ,做出了有力的表達。同時,也從西方文學傳統的對話中,發現了中國民間的力量。任何一個國家在世界上都有多種形象,經濟上越來越發達的中國,在文化和文學上,也應該有自己真實的形象,而不應該是被誤解、曲解甚至是扭曲的形象。當下中國,國家的形象需要全體國民主動去塑造,更需要文化人、作家去敘述、總結、表達以及溝通。只有這樣,中國的真實才完整。莫言等人的作品,更像是一座座橋梁,不僅能讓中國和世界增進彼此的了解,還能引起心靈的共鳴,有效消除相互間的誤解、甚至是仇恨,有望達到『肩並肩』甚至『嘴對嘴』的效果,以求得和平共處、共同發展的目的。 作者:蔡清輝 來源:中國藝術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