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著名作家麥家的書店終於落地,取名『麥家理想谷』 ,集書店、咖啡館和寫作營於一體,可給文學青年提供免費食宿,每年由麥家親自甄選並邀請8到12名『理想谷客居創作人』 ,免費在此享受3個月的客居自由創作。明年4月23日國際讀書日前,『麥家理想谷』將正式開張。
開設一個理想中的書吧,一直是麥家的夢想。如今他的夢想終於『生根』 ,不僅顛覆了實體書店的傳統形態,更創造性地在書店中植入寫作營模式,除了賣書,還免費爲文學愛好者打造一個既能在咖啡館交流交友,還能在寫作營孕育文學靈感的據點,『爲某些未來作家提供成長通道』 ,無疑值得人們樂見其成。這是走向『閱讀社會』進程中一個作家的能量。 作家的確應像麥家一樣,爲倡導全民閱讀、提振文學青年信心而貢獻自己的能量。眼下我國正在掀起一股『莫言熱』 ,這是回歸全民閱讀、提振文學青年信心的契機。我們的作家,不妨爲廣大讀者和文學青年,多多打造一些像『麥家理想谷』這樣的讀書與創作的『理想谷』 ,在喧囂的城市中,多保留一點書香,在全民的浮躁中,多存留一份理性。 對文學青年進行真刀真槍的幫扶應該提倡。正如麥家所言,『每個文學青年,剛開始寫作時都很孤獨,也很艱辛。寫出來的東西好壞不知,也不知道投到哪裡,我自己就是這麼過來的。所以,在我所謂「功成名就」的時候,希望能幫助他們。 』確實,許多有才華的文學青年因生計所迫,不得不放棄文學理想,這很現實,也很無奈。那麼,該如何幫扶文學青年?像麥家那樣,在紛繁世界之外,爲他們提供一處免費食宿、孕育文學靈感的寫作營,便是方式之一。 這種幫扶方式,早有國際先例。據報導,一戰後法國巴黎誕生了一家莎士比亞書店,其前任老闆、美國人西爾維亞・比奇女士從書店創立起,就樂於對大批來巴黎尋夢、卻又一文不名的美國文學青年伸出援手,其中包括海明威和喬伊斯等『迷惘的一代』 。1951年,其後任老闆、美國人喬治・惠特曼重開這家因二戰而關閉的書店,重新成爲美國作家在巴黎的據點,收留過大約4000個需要幫助的文學愛好者。莎士比亞書店被譽爲英語世界文學青年的庇護所和烏托邦。1967年,美國詩人斯托弗・美林和他的妻子、華裔作家聶華苓在美國艾奧瓦城創建了國際寫作計劃,一度招待了來自120個國家、 1100多名的新興或已取得成就的作家,從1980年至今,王蒙、莫言、畢飛宇等中國多名作家,都曾參加該計劃進行封閉式創作。 筆者期待,我國能有更多的當代成功作家甚至企業家,在埋頭寫作或創業之餘,也抬頭弄一處像『麥家理想谷』那樣的書店綜合體,爲未來作家提供一些成長通道。試想,在一個城市中若有魯迅書店、巴金書店等等,作家們生前身後與這些書店血肉相聯、文氣相通,該有多少讀者會慕名親近?能鼓舞和傳遞多少對文學的熱情呢?作者:何勇海 來源:中國藝術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