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年前,有一則軼聞曾廣爲流傳:有人發現在海灣戰爭中,美軍士兵的背囊里幾乎人手一冊【孫子兵法】。如果確有其事,這一現象說明:美國人意識到這部中國軍事典籍的偉大價值,連基辛格博士在最近的一部【論中國】的書中也承認,『美國在亞洲的幾場戰爭中受挫,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違背了孫子的規誡。』
但這件事同時也說明了美軍指揮官的愚蠢:讓士兵在背囊里放一部這樣的書,除了徒增士兵的負擔,不會對他們打贏一場高科技局部戰爭起任何作用。因爲【孫子兵法】不是一部可以用來指導士兵作戰的實用操作指南,它闡述的是戰略層面的思想和智慧,應該成爲將帥和決策者的案頭必備書。如果將之作爲軍校的教材,也是爲那些有可能成爲將帥的軍人準備的。如孫子強調『不戰而屈人之兵』,告訴人們,戰爭是不得已而採用的最後手段,不費一槍一彈而能征服對手才是最高明的。那麼不靠戰爭,靠什麼而『屈人之兵』呢?靠思想、智慧、謀略。所謂『上兵伐謀』,說的就是這個意思。讓士兵在緊張的戰爭中誦讀【孫子兵法】,其熱愛中國軍事典籍的精神可嘉,但說明美國人並未真正領悟孫子思想的精髓。 同樣,在西方世界中,對漢語言文學也因語言和文化背景的迥異,而存在深深的隔膜。美國漢學家葛浩文就透露,美國讀者大多習慣閱讀本土作家用英文寫成的作品,而對從別的語言(包括漢語)翻譯過去的作品,閱讀的興趣不大。尤其是漢譯英的作品,受眾很小。那麼,是否因爲美國讀者不讀漢語作家作品,就說明漢語言文學就不如別國呢?恰恰相反,葛浩文認爲由於漢語言的模糊性、形象性,最適合創作文學作品,中國無疑從古至今都是一個文學大國。在中國生活多年、也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賽珍珠在頒獎典禮上就大講中國小說,她認爲【紅樓夢】、【三國演義】等都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經典。 因此,我們沒有必要因文化、語言背景不同帶來的隔膜而失去文化自信。因爲未獲諾獎而過度焦慮和獲了諾獎後的過度狂歡,都是不自信的表現。這種不自信的深層次根源,可能跟一個多世紀前中國積貧積弱淪爲列強半殖民地而帶來的心理陰影有關。我們太過於在乎別人的認同和肯定,其實對莫言文學才華和文學成就最有發言權的還是中國的讀者、作家、評論家。莫言獲獎並不說明,當代文學超越現代文學就躍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了;莫言不獲獎,也不說明中國當代文學就一無是處。有一位多年研究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評論家發現,自該獎設立以來,在獲獎的109位作家中,瑞典作家就有8位,而在莫言獲獎前則無一中國籍作家上榜,我們能否就此得出結論:瑞典是文學大國,中國則是文學的『蕞爾小國』呢?事情並非如此簡單。同時我堅信,任何作家都得接受那個超越任何文學獎的最權威最嚴酷的『評委』的檢驗和裁判,那就是:時間和讀者!回望諾貝爾文學獎的歷史,又有多少作家已經湮沒無聞,他們的作品正在圖書館內落滿灰塵。 諾貝爾文學獎是全球最有影響力的文學獎,它頒給中國作家莫言,使世界的目光聚焦到漢語言文學上,擴大了漢語言文學的影響,也刺激了中國讀者關注文學的神經,可喜可賀!在欣喜之餘,我更期待國人由此對文學的閱讀熱情能持續不衰,不要見利而忘『文』,也希望國人在『消費』莫言的同時,把更多的優秀作家優秀作品納入閱讀的視野,尤其是那些已被歷史證明的經典作家和作品。 我最擔心的是,很多人可能如街頭湊熱鬧的圍觀者,『一哄而上』之後便是『一鬨而散』!提醒我的同胞們,可別讓那些新買來的獲獎作品擱在書架上,成爲裝點門面以示『時尚』的飾品哦! 陳歆耕 來源:新民晚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