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舊居的文化意義恰恰正在其舊。土打的院牆,灰白的瓦片,老式的木格窗欞,乃至舊居的殘破,才是最為真實的。
莫言獲獎以後,莫言舊居要不要修、如何修,就成了一個問題。 據報道,莫言獲獎之後,當地管委會提交了規劃,打算花費50萬元人民幣對舊居進行整修。但90歲高齡的莫言父親管貽範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說,『莫言是從高粱地里走出去的人,通過自己的辛苦寫作成名了。去年不同意修繕,今年拿了獎,同樣不會同意。那樣太張揚了,做人要低調,我們自己動手修修便可。』 高密想借莫言的名氣開發旅遊不是一天兩天了。這段時間以來,當地透露出來的一些開發計劃,遭到了輿論的質疑。如果這還不能令當地某些政府機構和官員覺悟,那麼,整修莫言舊居這事,還是有必要繼續嘮叨嘮叨。 50萬整修莫言舊居,很可能幹成一件焚琴煮鶴的傻事。50萬在山東農村完全可以建一豪宅了。莫言的舊居也不大,真不知道當地要在這幾間房子上怎麼花,才能花上50萬。這些錢,就是把莫言舊居推倒了,按照明清仿古建築樣式重建一遍,恐怕也花不完。莫非,還要在此基礎上,把莫言舊居搞成一花園式建築不成? 現在,莫言舊居的文化意義恰恰正在其舊。土打的院牆,灰白的瓦片,老式的木格窗欞,乃至舊居的殘破,才是最為真實的。莫言家並不富裕,也沒有必要向外人掩飾舊居的寒酸。目前的舊居,基本原樣呈現了莫言青年時期的生活狀況,就很好。也正是這樣,很多遊客來了才會心生感慨,才感覺到真實,才能代入一種歷史感。 如果當地投入巨資,把莫言舊居整修得花團錦簇,反倒如焚琴煮鶴、花間曬褲,大煞風景。這就相當於把真正的莫言舊居給毀了。 而且,不能不說的是,莫言舊居至今還是管家的私人財產。要不要整修還是莫言家人說了算。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可侵犯,也意味着,管家想整修就整修,想不整修就不整修,當然,他們也有權利決定花誰的錢來整修。因而,地方政府哪怕是出於好意,要給人家整修,只要莫言的父親不同意,這事就不能幹。 再說,當地投入50萬整修之後,莫言舊居算誰的?如果還是管家的,相當於將公共財政資金給了私人,這是不是國資流失?如果藉此將管家老宅給占用了,這又是否為一種目光短淺的巧取豪奪?須知道,因為莫言獲了諾獎之後,管家老宅的價值就已經具有了文化價值,不可再用金錢計算,當然也不能按照當地普通民房的市場價值衡量。 這段時間以來,一直值得欣賞的就是莫言家人的本分、樸實、低調。倒是當地的一些政府機構、官員,按耐不住,躍躍欲試要搭莫言和諾獎的便車。這趟便車不是不能搭,關鍵要看怎麼搭。沒文化、沒水平地硬往車上爬,恐怕是姿勢難看令人笑話的。 □新京報評論員 於德清 來源:新京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