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在上海谈莫言获奖,他给我们带来的疑问是:为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给马悦然送画、写信的“文化干部”是谁? 23日,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前主席谢尔・埃斯普马克也在上海举行他自己的作品的发布会。他把马悦然带给我们的问题变成了:究竟有没有这么一个“文化干部”?“文化干部”是马悦然编出来的一个故事?我们都轻信了马悦然? 据报道,当记者问:“马悦然最近对媒体说有中国官员试图贿赂他,你听说过吗?”埃斯普马克回答:“这完全是编的,我听说过这个传闻,但这完全是胡说。没有人试过,他们知道我们是不可贿赂的。这是对马悦然所说的“贿赂”正面的、直接的否定,语义十分清晰、确定,没有一点含混、模糊,没有一点歧义,不存在多角度理解的可能。 但是,在此前的报道中,马悦然是怎么说山东那位文化干部的:“他半年之前给我寄了很多画,什么古书,我都给他送回去。他说‘我钱很够了,奖的钱可以给你,但是名誉归我’。但是没有一个我认识的作家,没有一个我读过的作家敢给我写这样的信。”言之凿凿,不由人不信;如果一点没影的事也能编得这么有鼻子有眼,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还有什么信誉可言?这不能不叫人生出这样的疑问:马悦然有什么必要编这种故事呢?这样的故事显得一个人很有地位,很受追捧,但是,一个著名的汉学家,都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学奖的评委了,马悦然还需要这样的虚荣吗? 那么,难道是埃斯普马克错了吗?有没有这可能――因为埃斯普马克出于对诺贝尔文学奖的每一位评委的信任,所以他认为没有人会傻到去做一件做不到的事情,所以他不相信有人会向马悦然行贿?――也就是说,埃斯普马克所表达的其实是一种信念,他相信事实跟他的信念不会有出入,所以,在这件事情上,埃斯普马克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合二为一了? “马悦然揭‘文化干部’行贿”一经见报,立即引来了大量的评论与跟帖,分析、抨击“文化干部”的所为;这是因为,我们固然倾向与相信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的职业道德,但是,我们与埃斯普马克的区别在于,太多的所见所闻所历,告诉我们:事情本身办不到,不等于没有人想去办;我们以为不应该去做,也做不到的事情,有人就相信自己能办到,而且真的办到了。 马悦然和埃斯普马克掐上了。两个人当中,总有一个是错的。比起来,马悦然更错不起,因为他要是错了,就是捏造事实,就跟人品有关了;而埃斯普马克错了的话,仅仅是判断失误,是过于天真。这太令人羡慕了,我们早就失去了这份天真,所以我们一下子就相信马悦然说的是真的。(戎国强) 来源: 钱江晚报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