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評:當代戲曲創新應以繼承為根基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2-10-30 22:56| 發布者: 濟世| 查看: 1999| 評論: 0|來自: 中國文化報

摘要: 現代劇場日益衰落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為使舞台更具有『視覺性』,而對於燈光、布景、音響等設備所進行的過度開發和濫用,這導致了演員的表現性削弱,從而造成觀演雙方的現場交流受到了阻礙。因而,許多蜚聲世界劇 ...
現代劇場日益衰落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為使舞台更具有『視覺性』,而對於燈光、布景、音響等設備所進行的過度開發和濫用,這導致了演員的表現性削弱,從而造成觀演雙方的現場交流受到了阻礙。因而,許多蜚聲世界劇壇的大師,紛紛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被西方現代表演技巧所忽視的『身體』本身,試圖以演員的身體性作為舞台的唯一焦點,從而重新為戲劇注入新的生命和力量。 中國的傳統戲劇――戲曲,素來都是以『人』為核心,不論是在戲曲演出中,演員通過唱、念、做、打富於美感地展示自身對於角色的形象塑造與刻畫、心理狀態的描摹與外現的表演藝術,還是師徒傳承的技藝延續方式,都充分體現着戲曲將人體自身的能量作為戲劇最本質的表現手段,及其對演員身體表現性的重視和張揚。藝靠人傳,戲曲藝人用自己的生命把中國戲曲的火種傳承了下來。戲曲的實體也正是藉助着一代代戲曲演員精湛的表演、傳承與創造,才得以穿越時光不斷重現。人在曲傳、人散曲終,對傳統戲劇的保護和研究,顯然還遠遠不夠。因而,當下的菊壇更應重視的是搶救、傳承與弘揚。 
  尤其是分布於各劇種中所特有的各種程式,作為前輩留下的經過數代人積累、提煉的特殊遺產,具有着非凡的形式美和表現力,更是輔助戲曲演員塑造人物、抒發人物情感的重要手段,其已經不僅僅是技藝,其中蘊含了強大的文化信息,並非短時間內就能被『消化』,須先將之原汁原味地繼承,才可能在日後真正進入到融會、化用的階段。如在戲曲諸多傳統技藝的繼承和化用的過程中,在長期的舞台摸索與實踐中,很多戲曲藝術大家創造並形成了各具特色、凝結着自身表演藝術精華的不同流派,令戲曲的藝術表現力在舞台上更為鮮活、傳神,對戲曲藝術做出了創造性的貢獻。
  因而,戲曲藝術的傳承和延續,是一個經過死學之後才能再進行活用的過程。尤其是對於青年演員來說,程式是根基,以『形』來接近『神』,由外而內地深入和提升個人的藝術能力,才能最終走向個性化的藝術創造。這是戲曲發展的一個規律,在此基礎上的創新才可能獲得成功、實現多贏。如新編歷史京劇【畫龍點睛】的成功,就是在於創新的同時,還傳承了流派的精華、提升了演員的個人能力。【畫龍點睛】原移植自山東呂劇,後又依據京劇的特點進行了改造和創新,不僅對於人物、行當等加以豐富和變化,而且賦予了全劇時代的氣息,令之成為了一部以老生為主兼顧旦、淨、醜行當齊全的大戲,完成了一次真正的『再』創作。該劇2011年至2012年的復排,依然以舞台呈現上的簡約內斂來突出中國戲曲與生俱來的欣賞核心――表演藝術。並且,原來的主演們給青年演員說戲把關,示範身段、唱腔甚至眼神。其意義已不僅僅在於復排名劇,而是以優秀劇目的精華滋養青年演員,並在傳、演的過程中,中華戲曲的傳統文化也被重植到了傳承人以及廣大觀眾的心中。
  自古以來,戲曲靠着師徒間的口傳心授來學戲、傳戲。往往一出老戲要經過幾代人的研究、推敲,才能去粗存精,日趨完美。因此,得到真傳的骨子老戲的演出往往會令觀眾眼前一亮。縱觀戲曲史上的前輩名家,哪一個不是通過具體劇目的傳承、『一對一』的指導和打磨、自身大量的舞檯曆練以及在不同流派中的兼收並蓄,才日臻化境、自成一家的?這,無疑也是戲曲藝術得以世代流傳而不衰的不二法門。
  因而,在新創優秀劇目匱乏的當下,復排優秀劇目愈發顯得必要:在復排的過程中,不僅可以用優秀劇作的傳承,培育、磨練新一代的戲曲演員,令他們的技藝更上一層樓,有助於培養當下觀眾的欣賞品位,而且,老戲新排,在恢復原有框架的基礎上重新打磨和精修,也讓原創的優秀劇目重新獲得了生命力,避免了浪費。
  當然,不創新滿足不了觀眾日益增長的審美需求;但是,脫離傳統,又將失去民眾固有的、認同的欣賞基礎。只有充分發揮、開掘出民族戲劇傳統中的現代感,才有可能創作出真正兼具思想性和藝術性的戲劇作品。而正是中國戲曲自身存在、流傳和發展的特性,決定了其創新的前提必須是繼承,程式更是不可妄動。只有在程式的基礎上,從創作理念、劇目的素材選擇、舞台表現手法和導演的藝術形式運用等方面,充分配合、發揮演員個人的藝術特點,賦予傳統戲劇以新的色彩和韻味,才是當下戲曲創新的正途。
  只有在保持民族化、地方化和個性化的同時,實現傳統與創新的和諧統一,才是一切創新的根本原則。那些創新獲得成功並能常演不衰的優秀戲曲劇目,無一不是遵循着中國傳統戲劇自身發展的規律,緊緊抓住了戲曲的本質特點,以簡潔的舞台手段、真摯的情感和精湛的表演藝術,將劇作所蘊含的豐厚內涵和現代意識傳遞出來。像新編梨園戲【董生與李氏】等優秀劇目,就是突顯劇種自身的藝術特點進行創新而成功的典型。
  該劇以繼承為創新的根基,梨園戲表演程式中極具藝術美感的『十八步科母』被加以強化,於載歌載舞之中,『上不超眉梢,下不過肚臍』的細膩肢體動作和表演等以古老濃郁的梨園戲特色演繹了今人的情感、現代人的思考。程式融會在了人物的身上、附着在了情節的進展之中。因而,全劇不僅以梨園戲傳統的藝術表達,昭示了劇種自身的個性和特色,而且以程式為『根兒』、古為今用,雖是從現代農村題材小說改編而成的古裝戲,卻假託古人的故事傳達了今人的內涵,以一出精品劇目的常演常新,將古老劇種的傳統藝術精髓與時代融會並發揚了出來。同時,以優秀的創作劇目來傳承古老的劇種,不僅使古老的程式得到了『復活』,更是戲曲藝術在精神上的一種傳承和發展。尤其是,在今天的戲曲舞台上,由於一些劇種間的盲目趨同、靠攏乃至喪失自身的特色和個性,令保存民族優秀的古典文化精粹和表演形態、展示與弘揚不同劇種之間所特有的程式和特質的工作,變得更為迫切和必要。
  (胡薇)
來源:中國文化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