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中國作家作品"出國難":漢學家太忙 中國譯者太窮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2-11-1 17:25| 發佈者: 買櫝還珠| 查看: 1603| 評論: 0|來自: 西安晚報

摘要: 『世界文學就是翻譯。』日前諾貝爾文學獎終身評委馬悅然向記者一語道破天機。從這個角度說,莫言獲獎有其必然性,因為他是中國作家中作品被譯介最多的一位。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目前多數中國作家尚無被譯介的機會 ...

『世界文學就是翻譯。』日前諾貝爾文學獎終身評委馬悅然向記者一語道破天機。從這個角度說,莫言獲獎有其必然性,因為他是中國作家中作品被譯介最多的一位。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目前多數中國作家尚無被譯介的機會,這直接導致了很多優秀中國作家根本沒有機會進入國際大獎的視野。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譯者緊缺。

『我恨不能將所有我喜愛的中國文學作品翻譯成瑞典文。』在上海對記者說起這句話時,馬悅然顯得有點無奈。記者仔細查閱了馬悅然的官方簡歷,發現這位88歲的著名漢學家,在他與漢語打交道的66年間(他1946年學漢語)除翻譯了【水滸傳】【西遊記】這些中國古典名著外,現當代作家的譯介只涉及沈從文、張賢亮、李銳、曹乃謙、莫言等小說家,以及一些詩人。馬悅然算是比較勤奮的一位譯者,但也只能如此。

據了解,現在對中國作家作品的譯介工作一般由那些外國漢學家完成。但因為漢語在很多國家其實也是一個『小語種』,漢學家人群也並非那麼人才濟濟。

『現在等一個漢學家來翻譯我的作品,比等一個移植的器官還要難。在中國作家中,莫言的水準不是至高的,只是其他高手沒法幸運地得到譯介罷了。』一位北京作家這樣對記者說。這也是中國作家少有人獲國際文學大獎的原因之一。

既然漢學家譯介已經力不從心,為何不發展本土的譯者?上海外國語大學德語系瑞典語老師王夢達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外國的出版社引進中國文學作品時更信任本國漢學家的譯本,『漢學家母語語言的語感,顯然比中國譯者要強。』這就使得儘管馬悅然能將他譯的特朗斯特羅姆詩歌中譯本在中國出版,而中國譯者卻很少有機會參與中國文學作品的譯介工作。

6年前王夢達從北外到上外開創了瑞典語教學,她的兩個學生目前也留校任教。王夢達告訴記者,對於像瑞典語這樣的『小語種』來說,中國的學校根本不可能下工夫培養符合國際水準的職業譯者。『即便培養出來了,誰來解決他們的吃飯問題?』

王夢達透露,現在她接受的『瑞譯中』任務的翻譯版稅只有千字60到70元,這在各語種中還算高的。『每個月也譯不了多少,光靠稿費,根本養活不了自己。』在王夢達看來,沒有足以維持生存的版稅標準,中國就不可能有高水準的本土職業譯者。

於是,在中國本土高水準譯者誕生之前,繁忙的漢學家的『供求矛盾』還要繼續,中國優秀文學作品大規模進入西方視野還需要時間。

(尚青)


來源:西安晚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