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三過街,人人喊打――讓媒體人要有『小三精神』,頗有點兒冒天下大不韙的反道德意味。不過我指的『小三精神』,絕不是時下流行的那些插足別人婚姻家庭的第三者,而是指雙方當事人之外中立客觀的第三方。
記者當然別當第三者,但一定要習慣做『第三方』,也就是公正的旁觀者。打個比方,一分鐘有多長?這要看你是蹲在廁所里,還是等在廁所外。記者的報導要做到中立和客觀,自然要將心比心和設身處地,既要替廁所外的著想,也要替蹲著的著想。 媒體人應該堅守的『小三精神』,有著非常豐富的媒介素養內涵。 首先的要求是,老老實實地當『三兒』,而不是爭著去當『老大』――也就是保持一種謙遜的姿態和開放的心靈,而不要自負偏執地以握有真理自居,自以爲掌握著真理和真相,拒絕接受他人的觀點和提供的事實。一方面要意識到,自己的理性是有限的,自己掌握的事實是有限的,不謀求話語霸權,保持一種可能被更有理的觀點、更確鑿的事實說服的心理準備。 這一點上,央視記者柴靜做得非常好,『第三方』的角色扮演得非常成功!柴姑娘在一篇文章中提到過:她在【新聞調查】早期採訪時,常用的採訪句式是『但是……?』『你不覺得……?』『難道你沒想到……』有人喜歡那個時期的採訪方式『更短,更直接,更來勁』。後來她意識到這樣的問句中包含著一種迎合公眾的快意恩仇和預設立場的自負。後來她的問句變成了『有沒有一種可能』,這不是反駁和交鋒,是她也不明確什麼是一定正確的,只想提供一個供人判斷的可能性,人擺動一下,板結的思想土壤就鬆動一點,空氣的縫隙就多一些。 『有沒有一種可能』的開放和謙遜,既容易形成心平氣和的交流,而不是劍拔弩張的情緒升級,也爲更接近真理和真相提供了一種可能。採訪不是審判,對話不是質問,討論不是攻擊,要避免以『老大』自居。 『小三精神』的第二層意思是:別『二』――也就是保持一種理性和智慧,不能因爲陷於某種情緒之中而不能自拔,把自己的弱點暴露無遺。干媒體這行的,經過高等教育的薰陶,又經過媒體的選拔,有時事的閱歷,多是社會精英,正常狀態下不至於『犯二』,但陷入某種偏執自負的情緒之中時,就容易犯糊塗,說一些混帳話,作一些糊塗的判斷,不僅會鬧出笑話貽笑大方,甚至引發公眾強烈的反感。 比如近來某位調查記者,就有點兒犯糊塗,陷於一種刻意跟大眾鬧彆扭、刻意鑽牛角尖、刻意唱反調的偽專業主義中。溫嶺教師虐童人人喊打,而這位記者偏要爲此人辯護。他在微博中說:『人最容易被什麼欺騙?自己的眼睛。單獨看這張照片,我估計每個人都會憤怒。但是,只有了解顏艷紅究竟是在什麼氛圍下做的這個舉動,才能幫助我們抵達真相。今天採訪知道,當時這位被顏艷紅揪著耳朵提起來的孩子,放下來之後,笑了。』對於另一張『小朋友倒塞入垃圾桶』的照片,他稱,『今天辦案的警察告訴我,他們調查,現場顏艷紅是把孩子放進去的,不是扔的。』 調查記者自然應該對真相有一種潔癖,可是,這位記者卻陷入了一種偏執,放大不影響事實認定的細節,混淆基本的是非。且不說『放下來之後,笑了』是單方的敘述,即使孩子笑了,並不能改變『虐待』的事實,而且這種『笑』是更可悲的,是弱勢的孩子面對老師威權時無助的諂媚。苛責細節是一種從業美德,但不能沒有了是非。 『小三精神』的最後一層意思,就是不求身份,別把自己太當回事。記者只是一個公正的旁觀者和記錄者,評論員只是一個冷靜的觀察者,別出風頭急於當事件的主角,別借事件的報導去炒作自己、搏上位。靜默地作一個獨立客觀的『第三方』,讓公眾看到事實的真相,而不是記者的身影。某個熱點後,公眾認識了記者,卻不知道真相爲何,這也許是記者個人的成功,卻是自己所從事的職業的失敗。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