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把全國各大娛樂選秀的佼佼者們集結在一起,弄了一出【我要上春晚】的特別版【直通春晚】,看上去有點兒『你種田,我收割』的野心。大概是期望通過這種『優中選優』式的押寶來拯救春晚的收視率。
我不認爲這是一個好創意,更不覺得這對挽回觀眾對春晚的信任危機會起到什麼關鍵作用。如果繼續執掌春晚導筒的哈文明年只是拿出這種東西來『創新』的話,那2013年的春晚將註定繼續走在無趣的道路上。 央視春晚本來有著天時地利的絕對優勢:由中國最大的電視機構主辦;占據了農曆除夕夜的黃金時間;集中了全國最好的演藝資源;具有最廣泛的關注度、認知度和覆蓋率;背後有中國最貴的廣告時段支撐。按理說,不應該辦不好,不應該成爲拾人牙慧的『大集錦』。 春晚年年都在喊創新。然而,很不幸的是年年都站在了創新的反面。從『開門辦春晚』到『我要上春晚』,幾乎每一任春晚導演都會拋出一個信誓旦旦的新概念,然後很快再把這些概念丟掉。然而,這些概念都沒有改變春晚『拿來主義』的一貫作風和本質。原創的節目、初登舞台的新人越來越少,反而是四處搜羅、八方拼湊的痕跡越來越明顯。春晚已經失去了領風氣之先的自信,對地方電視台和民間文藝、網絡娛樂熱點的依賴感卻越來越強。 這還是當年那個春晚麼?曾經,春晚幾乎成爲文藝創新的最顯赫舞台。從姜昆、馬季、牛群、馮鞏的相聲,到趙本山、陳佩斯、朱時茂的小品,再到毛阿敏、那英的歌,黃豆豆的舞蹈,春晚都是他們作品的第一發表平台,也是新人輩出的最大『孵化器』。那時,原創是春晚節目的最大原動力。編導和演員的精力集中在一門心思搞創作,而不是像現在這般四處化緣。 原創是文藝之魂。近年來春晚影響力的江河日下雖然有多媒體衝擊的因素,但自身創新能力和動力的下降才是主因。舊的套子決定了『我要上春晚』這樣的動作都是些小打小鬧。沒點兒洗心革面、刮骨療毒的勇氣,是無法改變目前這種陳舊的文藝範式的。什麼時候春晚敢真正拿出一台100%原創節目的晚會,能夠繼續推動、引領大眾文藝的創新之風,那才算真本事。那才是春晚的職責所在。 王 俊 來源:深圳特區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