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这个日子正被演绎成为一个盛大的网络购物节。阿里巴巴集团昨天凌晨确认,“11・11”当天,天猫和淘宝的支付宝总销售额达到191亿元,是去年的3倍多,其中天猫总销售额为132亿元,淘宝完成59亿元,而支付宝交易数则高达1.058亿笔。 细心的人会发现,“11・11”这个日子,之前除了从网络上衍生出的那个关注度并不高的“光棍节”以外,并没有任何特殊的含义。4年前,阿里巴巴把11月11日作为促销日,凭空造了一个“购物节”,4年后,它成功变成了全民购物节,其背后的意义耐人寻味。 4年造出一个“商业节日” 还记得2年前,淘宝曾经拍过一条宣传片,其中有一句口号叫做“没人上街,不等于没人逛街”,如今这个“梦想”似乎已成现实。10日晚上,本报记者从杭州西湖区万塘路经过时见到,好几个“90后”一边走出KTV、一边念叨着“还有一小时就要开始抢购了,赶快回家”,让记者印象颇深。 某种程度上,“11・11”俨然已成为一个“社会化节日”,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商业节日”,而这个节日的横空出世,仅仅用了4年时间。2009年,当时还叫淘宝商城的天猫在11月11日利用“光棍节”举办了促销活动,初衷是想打造一个属于全体消费者的购物节,但其时反响惨淡,参与品牌仅为27个,当天成交金额仅5000万元;2010年的“双十一”,这个数字分别变成了711家店铺和9.36亿元;去年,天猫与淘宝则创下52亿元的成交金额;今年,两家的总销售额达到191亿元,包括央视等媒体出现在天猫主会场参与报道。 一个“商业节日”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副教授张慈衔,去年的“世纪光棍节”(2011年11月11日)是一个重要转折点:“阿里巴巴集团成功利用了世纪光棍节这个特殊时机,助推了‘购物节’的影响力。”在她看来,去年破50亿元的交易额通过各种渠道有意无意地改变着商家和买家的心态,而那时曝光的诸如快递爆仓、先提价后打折、商品断货等问题,也让更多消费者知道了“双十一”这个概念,并引起高度关注。 来源:文汇报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