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家:敦煌研究院數字中心主任吳建 我們不缺資源,關鍵是如何利用資源。我們不能僅僅有米、有菜,還應該懂得如何去做一頓豐盛的晚餐。 我所研究的領域――石窟和館藏文物完全不一樣,所以我想今後博物館的數碼化不應該僅限於『博物館數碼化』這一叫法或體系,而應該稱為『文化遺產數碼化的推廣、應用和展示』。功能上就是要滿足不同區域、不同年齡的觀眾的一種體驗。博物館展示應該是一種體驗,而不是一種說教。 過去,博物館展示的方式就是講解員把你帶到哪兒就帶到哪兒,我告訴你怎麼講就怎麼講,你必須被動地接受。但現在情況已經不同了。最近我在歐洲的一個博物館看到一條二戰時的短片,時間足足有十幾分鐘,但有三個小男孩一動不動、頗有興趣地看完了,這可以說明,這條片子老少皆宜。他們重視的是『軟件』,我們重視的是『硬件』。場館設施有多好,設備有多好,那是其次,最重要的是將祖國燦爛的文化通過多媒體的形式展示出來,用普及性的教育去感染觀眾,從而達到一種真正的教育效果。 敦煌是不可移動的,而且分成一個一個的窟,空間很有限,不能一下子進去那麼多人,也不能強行解決光線條件,一般人去,可能也看不了什麼,只能現場感受一下。一般上午光線好的情況太陽照過去還能看清楚一點,下午去了就很難看到,只能藉助手電筒,靠講解員來講。這決定了敦煌跟一般博物館的展呈方式不一樣。 我們對敦煌的保護已經遠遠超出了對文物本體的保護,要把整個環境和自然考慮在內,要有更大的保護理念。因此我們在五六年前提了一個提案,主題就是如何緩解遊客過多對洞窟造成的壓力。如何讓遊客可以體驗到在洞窟裏面體驗不到的敦煌藝術?我們正在建一個『遊客服務中心』,其功能就是一個多媒體展示場所,使用球幕的形式展示,一個大的球幕可以容納200人。在人文科學領域裏還沒有人用過這種方式,敦煌尚屬首例。我們把10個觀眾在敦煌根本看不了的洞窟,全部放在這裏展示,而且完全是公益性的。除此之外,還有一部敦煌的歷史主題電影,和若干互動的工具,供觀眾去查閱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和資料。未來的敦煌可以用數碼化手段去吸引更多的遊客。博物館也一樣,也應該嘗試如何吸引更多的遊客。 【貓和老鼠】誰都愛看,這是因為它的情節打動人。我們不缺資源,關鍵是如何利用資源。我們不能僅僅有米、有菜,還應該懂得如何去做一頓豐盛的晚餐,這就是我們需要下的工夫。 來源:廣州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