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豎起來的鐵環,坐落於遼寧撫順市瀋撫新城,名曰『生命之環』。它斥資億元、平均直徑157米、50層樓高、1.2萬隻LED燈、用鋼3000噸,被譽為全球獨一無二。據稱,這個龐然大物只有『觀賞』這一項功能。
如果導演彼得・傑克遜看到『生命之環』,也許會遺憾電影【指環王】錯過了一個絕佳的取景地標;【馬達加斯加3】裏面那隻以穿環為能事的老虎,肯定會說穿越龐大的『生命之環』簡直是小事一樁。不過,當地政府的良苦用心,顯然並不被理解:『生命之環』的照片在網上公佈之後,立即引來『宇宙傳送門』、『外星人入侵地球入口』等惡搞,也引爆了網上的PS熱潮。 誠然,我們可以說,建築審美是『不謀於眾』的精英之事。喬布斯不是說過『人們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除非你製造出來放在他們面前』嗎?還有著名的艾菲爾鐵塔,從設計、施工到建成,批評質疑之聲不絕於耳,而今不也赫然列於世界著名建築的行列嗎?建築審美需要時間來證明,就像酒的醇香需要醞釀,對新生建築一味『棒殺』,也確有急功近利之嫌。 但站在另一角度,審美藝術的『學院派』知識,也需要對接社會大眾的審美認知。畢竟,火熱的生活與真實的感受,是所有審美藝術的根源。不論是『褲衩』還是『秋褲』,抑或是『生命之環』,精英者的審美設計與老百姓的生活經驗相去太遠,甚至截然相反,這樣的建築審美還能在公眾質疑中孤芳自賞嗎? 我們城市需要怎樣的建築審美?此起彼伏的古城復建、層出不窮的特色建築,為宏大而宏大、為奇特而奇特,這只能讓人聽到政治機器與社會機器的轟鳴,感受到傲慢的權力審美和資本衝動。建築大師貝聿銘說過,建築的目的是提升生活,而不僅僅是空間中被欣賞的物體而已。政府官員在邀請建築專家設計之際,能否少一些『高大全』的衝動,多一些對接公眾感受、關照市井生活的意識? 當撫順人看到當地政府用他們的稅收建造一個『廢物』,會作何感想?當初究竟經過哪些決策程序,又以怎樣的標準甄選設計方案?關係到公眾利益的重大決策,應該更多一些事前的聽政與協商;而城市的地標建築,是否也應該給予公眾更多參與討論的機會? 對接公眾感受,並非要在建築審美方面搞『民粹主義』,而只是在權力審美與公眾感受之間尋找『最大公約數』,至少讓我們的地標建築展現在人們面前時,不再引起惡搞式的『負面想像』。 李拯 來源:人民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