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古城復建頻上演:文化幌子難掩功利底色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2-11-20 17:25| 發佈者: 順天道化| 查看: 1948| 評論: 0|來自: 中國青年報

摘要: 『拆舊』和『仿古』的大戲同時上演,正成為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一道風景。最新一期【南方周末】援引北大教授吳必虎的統計稱,目前全國有不少於30個城市欲斥巨資復建古城,動輒數十億上百億元的投入往往需要當地百姓世 ...
『拆舊』和『仿古』的大戲同時上演,正成為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一道風景。最新一期【南方周末】援引北大教授吳必虎的統計稱,目前全國有不少於30個城市欲斥巨資復建古城,動輒數十億上百億元的投入往往需要當地百姓世代還債。最新的案例是昆明市晉寧縣。10月26日,總投資220億元的『七彩雲南古滇王國文化旅遊名城』破土動工,昆明市宣稱要用3年時間『再造一個古滇國』。檢索媒體報道,類似的『穿越』劇情並不少見,山西大同已啟動『回到明朝』古城修復工程,河南開封擬斥資千億重造『汴京盛景』。 
  在人類城市文明的歷史鏈條裏,古城或古城牆歷來都是極其重要的一環。它們是索引城市發展脈絡的文化符號,也是助力城市發展的文化資源。有時,一座古城或一段古城牆,就足以烘托出一座城市的厚重底蘊與特質,麗江古城和平遙古城就是最佳例證。在城市化建設高歌猛進的背景下,妥善保護和修繕這些珍貴的歷史遺蹟,具有顯著的歷史和審美價值。
  古城復建工程,往往被寄予了修復殘損和保存文明的殷殷期望,也被描繪為重建現代城市文明與城市歷史記憶之間時空關聯的一條捷徑。然而,如今很多地方的古城復建的思路和模式已高度同質化――無非就是修復一些老古董老建築,然後仿建幾條古道幾個古街區。更值得擔憂的是,有些地方政府熱衷於『回到過去』,名義上是要保護歷史文化遺蹟,或通過古城復建打造地方文化新名片,實質上卻依然是打着『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功利算盤。
  作為古城復建工程的主導者,很多地方政府最看重的其實不是古城復建的歷史文化價值,而是依附於古城復建的地方經濟利益甚至個人利益考量。無論復建計劃被渲染得如何冠冕堂皇,在動輒十億百億的『大手筆』中,我們總能看到土地財政和地產開發的幕後推手――大規模的建設投資,能直接轉為可觀的GDP數字;古城旅遊資源配套開發,能讓地方政府從旅遊經濟中分一杯羹;以文化品牌推高地產價格,更是地方政府和開發商的一場合謀。
  這種地方政府主導且投資巨大的古城復建浪潮,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十幾年前的主題公園熱――當時,全國600餘座城市突然冒出了2500多個主題公園,總耗資高達1500多億元,但這種盲目跟風上馬的工程好景不長,據媒體報道,現在這些公園有70%處於虧損狀態,僅有10%左右的盈利。如今眾多城市扎堆兒『復古』,完全有可能重蹈主題公園建設的覆轍。
  盲目跟風的古城復建熱潮,常常與地方政府的『腦門熱』有關。在經濟利益和政績衝動的雙重裹挾下,很多地方的古城復建項目,上馬前都缺乏科學規劃和風險評估,也未充分徵求民意。個別官員率然『豪賭』的結果是,可觀的政績報告和土地收入有了,開發商和旅遊開發公司賺得盆滿缽滿,地方財政和當地百姓卻早已不堪重負,由此衍生的拆遷糾紛更讓百姓怨言頗多。原本貼着惠民標籤的古城復建項目,反倒成了影響穩定和發展的『害民工程』。
  讓文化界更為擔心的是,這種『文化搭台、經貿唱戲』的古城復建,最終收穫的往往是宏偉漂亮卻缺乏文化意蘊的贗品,畢竟,真實性和完整性才是文物的生命所在。有不少專家學者都表示,隨意斥巨資恢復古城文物原貌,或者是將毀壞的原物一磚一瓦的異地遷建,都不能算作真正意義上的文物保護,反倒可能讓難以再生的文物資源遭受『保護性破壞』。   湯嘉琛
來源:中國青年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