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眾里尋他千百度
從1999年起,老姚開始大量收藏匾額,而且專門從科舉匾額入手,因爲這種匾額有最廣闊的受眾面,每個人都可以從中得到共鳴。 對於初期的匾額收藏,他說自己還算比較幸運的。因爲在那個時候,很多人對科舉並不了解,大量流傳在民間的匾額並不被人看好,多數匾額在百姓家裡只是個擺設。在他收科舉匾額之前,那些商人更注意匾額的品相,喜歡較華麗的祝壽匾,而忽視了簡約的科舉匾。老姚笑稱,『我教會匾額販子「狀元」、「進士」是怎麼回事,後來他們明白了,就讓我出高價。』對自己的獨特收藏道路,老姚還總結道:『不管愛好什麼,任何事情都有捷徑,都可以事半功倍。』在他看來,自己干收藏這二十年就是從阻力最小的地方入手,注重藏品的體系,不是什麼都收,因此沒走多少彎路。 當時,老姚的確通過比較低的價格收購了一部分匾額,少則幾千元,多則不過幾萬元。到2007年,老姚收藏的匾額已經達到了500餘方。此時雖然他還是一邊做自己的生意,一邊收藏匾額。但重心已經是爲創辦博物館打算了,並拿出畢生積蓄創辦北京科舉匾額博物館。 就這樣,2007年的金秋十月,在高碑店民俗文化村,老姚名爲『勵志堂』的『科舉匾額博物館』靜悄悄地開館了。博物館是個方方正正的中式四合院,3000平方米的院落內,一開張就放上了老姚收藏的500餘方科舉匾。大門是老姚專門從江西金谿縣淘回來的明代萬曆年間的石坊,中間庭院裡挖了個小水池,老姚在裡面種了些荷。一進博物館正門,一座雕琢祥雲瑞獸的元代漢白玉石雕牌坊便會展現在觀眾眼前,那就是鎮館之寶――科舉門。這座石坊由漢白玉整雕而成,中層小石匾額的正反面分別刻有『科舉門』和『忠』字。老姚說,古時孔廟、府學、貢院的正門內常設有這類具有象徵意義的牌坊,學生從坊下經過,寄寓科舉高中,福祿雙享,但此類牌坊通常上刻『禹門』或『龍門』,其上直書『科舉門』的目前國內僅此一件。 在收藏科舉匾額的過程中,老姚逐漸選擇了站在民族歷史的高度去看匾額,強調它宣揚教化的作用,而不是把它看成民俗。他甚至把匾額上升到了中國文化復興的高度,『復興不能靠口號和理論,需要一個載體。』而匾額正是他的解決方案。『用匾額彰顯禮法制度,並成爲禮法制度的標誌,用以治國安邦,是中國最重要的政治制度。』老姚認爲,匾額的形制及功用,被歷代王朝所承襲,即使是遼、金、元、清入主中原,依然沿用,未曾易其形制。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官方和民間兩大匾額體系,共同實施標識和宣揚教化的功用。匾額的應用遍及九州,廣泛用於社會的各個層面,以致千行百業,出現了『無處不匾』、『無室不匾』的文化景象,爲中國贏來『禮儀之邦』的讚譽。匾額,用藝術形式承載了中國國學的全部經典,承載了優秀道德的精華,足以稱之爲藝術國學。 至今,老姚已收藏了600餘方匾額,最爲鍾愛的卻是一方很不起眼的匾,原因便是它的宣揚教化功能。當初老姚在十里河古玩市場看到這塊匾時,它沒有上漆,邊框還是修過的,而且還根本不知道這是哪個皇帝哪年頒布的聖諭。在很多亂七八糟放在一起的匾額中,老姚翻了幾遍,都沒有把這塊品相不很好的匾放在眼裡。幸運的是,老姚突然覺得這方匾有宣揚教化的功用蘊含其中,儘管當時手頭沒有相關資料,他還是憑著直覺買了下來。拿回來後,他也只是把這塊匾放在一邊不再理會。直到一天,當老姚看到【明朝那些事兒】中談到六條聖諭,方才意識到這方匾的價值所在,原來此匾的內容正是洪武三十年(1397年)明太祖朱元璋頒發全國的六條聖諭:『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里,教訓子孫,各安生理,毋作非爲。』這是當時戶部奉旨頒布的聖諭,旨在安定社會,讚頌良好品行,並要求頒行全國,城鎮裡坊都要懸掛,定期宣講。後來,老姚還專門找到了宣傳聖諭所用的木篤(鈴鐺)和委任狀。他說,這三件東西放在一起,就可以將中國古代匾額的宣揚教化作用闡釋完整,所以在這麼多匾額中,他一直對這『六條聖諭』情有獨鍾。 老姚總結自己的匾額收藏理念是要玩到極致,而不是『半瓶子逛盪』。比如,他收齊過一套『一榜三進士』所題寫的匾,也就是說把同一科的狀元、榜眼、探花三人題寫的匾額都收集到了。要知道,清歷史上開科114場,會有114個狀元、114個榜眼、114個探花,有多大的概率,才能把同一科三個人題寫的匾額都湊齊了呢?這三塊匾的題名人於道光十二年(1832)中舉,其中狀元吳鍾駿、探花季芝昌題寫的兩塊匾老姚很早就有,最後也是最難收到的是榜眼朱鳳標題寫的匾。那是在安徽涇縣,有個商販囤積了20塊匾,老姚翻到最後發現了朱鳳標的那塊匾,欣喜不已。匾上是『太史』二字。朱鳳標的書法非常漂亮,書寫的內容又不是賀壽之詞,剛好和科舉有關,這塊匾實在是難得的珍貴之物。商販聽說姚遠利是從北京來的,還故意抬高了價格。 有了這些令人信服的藏品後,按說一般人就應該滿足了,可以跟許多人炫耀了,但老姚仍不滿意,他更在意的是能否從藏品中提煉出真正有用的思想,並回報社會。因此,當許多人建議他請專業團隊爲博物館進行包裝時,他會斷然拒絕。『爲什麼博物館建設越來越豪華,展示不惜成本,陳列花樣翻新,以人爲本的服務越來越周全,而教育的效果卻不顯著,促進社會發展的作用微乎其微?』老姚說他自從創辦博物館後,就一直在關心這個問題。 很多博物館人把問題的原因歸結爲民眾的素質:『眾多的觀眾只注重文物的社會經濟價值,而不關注藝術品的內涵和學術理論。』老姚不同意這個說法,他認爲博物館自身首先應深刻反省。『最起碼,你沒有向觀眾提供比文物的經濟價值更吸引人的亮點。』在他眼中,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博物館有文物,沒有思想,缺少與觀眾思想溝通的新觀念。 老姚這種唱反調的舉動,的確得不到許多博物館從業者的認可。同時,他也不滿意如今博物館給民營博物館交流的機會太少。爲了能夠在一定範圍內表達自己的觀點,老姚還曾在一些會上爭取過發言機會。當他提出匾額學概念時,有些學者認爲,時機還不成熟,一個專學或者學科的提出要具備三個條件,一是要有眾多的研究者,並且有相對豐富的研究成果;二是形成了完整的理論研究體系;三是這個領域有權威者倡導。就現實而言,這些條件都不具備,無奈老姚就成了首倡者。他認爲,由於文物市場開放,博物館和相關機構的專家學者數量上的不足,準備的不夠或無暇顧及,學術理論上的大漏小漏多有所見,而自己有多次『撿漏』成功,使他對在學術上『撿漏』的興趣更加濃厚。 在匾額學術領域,老姚說:由於關注的專家學者太少,自己有一種很孤獨的感覺。 來源:北京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