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商人馬雲的一段話,『讀書無用論』的話題又被提上了議程。 馬雲在一次演講中說:讀書像汽車加油一樣,加滿油你得知道去哪裏。裝了太多的油就變成油罐車,我看太多的人讀了好多的書,兩種人不太會成功,一個是不讀書的人不太會成功,第二個是讀書太多的人也不會成功,所以我們今天主要是吹吹牛,我來就是想告訴大家,別讀太多書。 其實,馬雲這段話的核心意思,並非『讀書無用』,而是以一種引人注目的方式勸年輕人不要迷信讀書,不要讀死書,不要天真地將讀書與成功畫上等號,有比讀書更重要的價值去追求。這種意思,很容易就被人斷章取義了,被一些喜歡標籤化的人貼上了『讀書無用』的標籤。社會中本就流行着『讀書無用』的撒嬌、抱怨和憤懣,而當這種論調從一個公眾崇拜的成功人物嘴中說出來時,似乎就更有了說服力,也更有了對知識和讀書的反諷意味。 這種對馬雲意思故意的曲解,斷章取義借馬雲之口澆自己胸中的塊壘,兜售『讀書無用』的私貨,傳遞錯誤的價值觀,誤導年輕人,是很不負責任的。 讀書無用嗎?當然不是。很簡單的常識是,從普遍意義上看,讀過書的人肯定比沒有讀過書的人更能夠成功,讀書多的人在概率上比讀得少的人收入更高;但從個案上看,也有特殊性,即某一個沒讀過書的人比讀過很多書的鄰居收入高很多倍,某一個讀到博士的人至今還沒有找到工作,靠在外打工的父母養着――但這純粹只是反常情況,公眾一定要有對知識和讀書的自信,而不能輕易被那些反常的極端個案影響對普遍價值的判斷。 不錯,中國社會確實算不上一個平等的社會,諸多領域都存在較嚴重的不公現象,但是,教育是一個矯正器,教育是社會公平的底線,它為這個社會最底層、最弱勢的人保留着一個向上流動的通道,以避免貧窮在代際間傳遞,避免貧富差距固化為一個板結的、無法流通的階層。是的,社會存在着嚴重的拼爹、拼關係現象,但這不能成為悲觀地傳遞『讀書無用論』的理由。教育的公平,知識改變命運,為衝破拼爹所構建的階層鐵幕保持了一種可能,為底層向上流動打開了一個天窗。 不要不負責任地向社會傳遞『讀書無用論』的悲觀情緒。很多人看不到無數的年輕人通過讀書改變了命運,看到幾個讀書找不到工作的案例,就悲鳴不已,大呼『讀書無用』。這對那些正在讀書的年輕人,還有那些價值觀尚未形成的孩子,會形成極大的誤導。 當下中國兜售『讀書無用論』的,主要有三類人,一類是對社會不公充滿憤怒的人,他們會把心中的偏見投射到對社會的分析上。『拼爹』現象的存在,確實幹擾着社會公平,打壓着窮人、無關係的人上升的通道,但總體上『讀書』肯定比『不讀書』更有競爭力。如果沒有高考,窮人拿什麼跟官宦子弟拼呢?當然,有了高考,不一定拼得過富二代、官二代,但是,起碼比『不讀書』更能改變命運。這類批判家往往看不到這種對比,而是習慣借『讀書無用』表達對『拼爹』之類的不滿。北大人大,不如一個好爸。這顯然過於偏激了。 一類是這個社會中的一些失敗者,他們的失敗,不少方面都源於自身沒抓住機會,或者在競爭中被淘汰,他們不從自身找原因,而是習慣性將失敗都歸咎於社會和體制,認為自己的失敗是社會不公和體制弊病造就的。於是,在這種憤懣的情緒下,就有了『讀書無用論』。自己讀了這麼多書,卻沒有成功,他們看不到,成功需要的遠遠不只是讀書,還有其他。 最後一類,是社會中某些成功人物。他們成功了,成為年輕人的偶像,被大眾追捧,但這些成功人物,並沒有以正面的價值觀去影響青年,而常利用自身影響力兜售一些錯誤的價值觀。這些成功人物,往往走的是不同尋常的路,甚至是以反智起家,他們就會放大這種『不同尋常』,強調自己『沒有讀過多少書』、『沒有上過大學』,以此反諷教育之弊或凸顯自身的牛×:瞧,那些讀了很多書的,還不是替我這個不讀書的人打工。以個案作為成功的示範,對年輕人產生了不小的誤導。 我覺得,馬雲演講中『讀書太多的人也不會成功』之類的表述,也很不妥。 不要再渲染『讀書無用論』這樣的偽問題了,不僅會誤導年輕人,更是在貶低知識的價值和讀書人的身份。公共知識分子被污名化『公知』,專家成為貶義的『磚家』,讀書人被瞧不起,除了跟知識分子自身的退化相關外,也跟『讀書無用論』傳染下的整個社會對知識的貶低有莫大關係。(曹林)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