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民國『紙片子』,說的是能夠反映民國時期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以及社會變遷的某個方面、某種現象的紙質藏品,包括書籍、報紙、信函、佈告、文件、地圖、證照等等。
二十多年前,無意中收購了一本介紹『國軍』抗戰事跡小冊子。閱讀之後,使我決然開始收集民國時期的『紙片子』,放棄了已經做了十年的明清古籍收藏。 算起來,從1971年在北京絨線胡同新華書店的『內部書店』買了第一批『內部書籍』至今,已有40多年了。改革開放後,從北京的象來街地攤開始,到法華寺天壇北門、報國寺,再到白橋、華威北裏、潘家園,以及後來的雙龍舊貨、亮馬和北方市場,一路走來,從買內部書到古籍,再到民國文獻書刊,完全是出自喜歡。 現在,相當一部分收藏者,只是為了投資賺錢,甚至想一下撿個『大漏』,很快富起來。這種想法沒什麼不好,只是當今『藏海水深』,只要不淹着就行。我以為,無論搞什麼收藏,前提是一定要真心喜歡。凡事只要你喜歡,你就會有熱情,就會很執著,就會很持久。只要持久了,也就有了你不想要也躲不掉的收穫。 如今搞收藏的人很多,更多的不是喜歡,而是為了謀利。這沒有什麼不對,也是理財的一種形式。如僅僅為了投資,買只是為了賣,有利就走,在收藏上一般不會有什麼真正的收穫,有時還會吃虧上當。有人寫了一本書,說在『全民收藏』中,百分之九十五的收藏家收的東西,百分之九十五是假的。雖不知這個數據是怎麼統計得來的,但據我幾十年收藏經歷所見所聞,買了假東西的人不在少數,買的東西多數是假的也大有人在,因此而敗家的也不是沒有。箇中原因多種多樣,其中一條是,離開了收藏的『本意』,一心為利而收,一心為利而藏。 只想一心『撿漏』、一夜暴富式搞收藏,這事不是沒有,也不一定就錯,但就像買彩票中大獎似的,太難了,多數人沒這個『福氣』。而說到底,收藏跟開店做買賣、投資理財不同,首先還是因為喜歡,而且要有一顆平常心,不要走火入魔。說句北京話,就是一個『玩』,而且要會玩,玩得高興,玩出個『名堂』,於自己這輩子沒白活,於社會也有好處。因為無論你有多少好東西,它對你而言,給予你的是快樂;而你對它而言,只是一個『臨時保管員』。你倆眼一閉,它跟你什麼關係都沒有了;你不在了,它還可以繼續千百年地存在下去。喜歡,終有所得;持久,終有所獲。 ■要知假:想買真先識假 說是要知真,實際就是要知假;知假才能知真。現在的收藏品市場,假貨贗品到處都是。『撿漏』的故事人們聽了不少,其實『打眼』的事情更多,只不過人們不愛說。現今文物造假已形成規模和產業,『新貨』當中,尤以字畫瓷器玉器為多。 相對來說,民國『紙片子』假的還是比較少的。但近年來,由於利益的驅動,假的『紙片子』也日益增多,特別是有關『紅色文獻』、抗戰方面有關中國共產黨、國民黨的文書、佈告、信札等等也層出不窮。造假手段多樣――有的使用『老紙』,通過仿真的辦法進行複製,所以現在民國以前,甚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前後的『老紙』在市場有着很好的行情;有的則把五六十年代的博物館、檔案館、圖書館複製的民國書刊資料或展品,冒充民國的東西賣;有的則把書中的地圖或插圖拆出來單獨賣,價錢遠高於原書的價錢;有的把後印的報紙雜誌合訂本拆開分份當民國的賣;有的則把新洗翻拍的照片做舊當老的賣;更有高手利用老紙、原有單位或專用信箋、稿紙來仿造名人的書信、題詞、手稿等等。 利益的驅動,調動了作假者的最大聰明才智,讓人防不勝防。我收了幾十年『紙片子』,去年還花4000元買了冰心信札的假貨。其實,這也怨不得別人,還是自己的『眼力』不行,且其中也摻雜着自己的『貪心』。搞收藏首先要知假,知道了假,一般也就知道了真。 來源:北京青年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