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博物館多未必好事 缺人缺錢有量無質難長久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2-11-22 19:26| 發布者: 山東受學| 查看: 1492| 評論: 0|來自: 華西都市報

摘要: 近日,在山西太原召開的中國博物館協會區域博物館專業委員會年會上傳出消息:我國登記註冊的博物館數量到去年底已迅猛發展到3589個,並還在以每年100個左右的速度增長。但一方面是平均三天多就增加一座博物館,另一 ...

近日,在山西太原召開的中國博物館協會區域博物館專業委員會年會上傳出消息:我國登記註冊的博物館數量到去年底已迅猛發展到3589個,並還在以每年100個左右的速度增長。但一方面是平均三天多就增加一座博物館,另一方面是已建成的大量博物館生存堪憂,長期處於閉館狀態的現象在全國不少地方存在。(11月21日新華社)

通常意義上,博物館的生存狀態,與一座城市的文明深度關聯。『每三天新增一博物館』的神速,似乎也印證着這個社會致敬文化、追求腔調的偉大轉身。然而,『建館熱鬧,運營慘澹』的現狀,又確乎令人唏噓感懷。時代發展至今,從民間到官方,無不通曉博物館的多重價值,只無奈操作層面,多陷於『不得要領』的困境。

據業內人士披露,國內博物館生存堪憂原因有二,也即資金短缺、人才不足――這兩個理由,似乎能拿來解釋一切公共設施的『窘境』。就角色設定而言,博物館往往被定義為『公益單位』,因而高度依賴財政補貼。其實,無法獨立生存、不具備良性的『維生機制』,恰是諸多博物館的癥結所在。或許,它們自建成伊始,就失去了對自我命運的充分掌控。

硬件維護、展品看管、場地經費……博物館拔地而起,已然背負了不菲的『沉沒成本』。無論開張抑或閉館,它們都必須支付這部分資金。恰因為此,財政撥付用以維持現狀尚且乏力,又何談助力博物館『再進一步』?明乎此,公眾理當明白,博物館若要突破『庸常』,唯有兩條可選路徑:建館之初,儘量減少『沉沒成本』;運營期內,提高自給自足的盈利能力。

發展博物館,先當突破『建房―掛牌』的思維定勢。因為,在舊有思路指引下,新建的博物館多規模龐大、千篇一律,且早早就背負了土地、設備等『原債』,對今後運營很是不利。理想狀態內,新增博物館本應更為靈活和多樣。例如,可儘量選擇『附屬型博物館』的形式――將博物館內嵌於成熟地段的現有場地內。如此,既能分享後者的人流、軟硬設施等,又可提升後者的區域文化氣息,可謂雙贏。

博物館的建設者們,是該放棄要求『專辟一域』、『自立門楣』的優越心態了。唯有妥協現實,才可告別沉重。歷史,定義了博物館的功能,卻不曾圈定博物館的形式。為何不應時而變呢?須知,現代城市裡,一方面,市民群體感嘆文化不再、格調淪落;另一方面,博物館等文明重鎮,卻遭遇了落寞的黃昏……這,真真是弔詭的『誤會』。

也許在未來,博物館終將走出迷離。那意味着,它們能更親近市民的生活方式,能更迎合你我的消費習慣。我們期待的『生存獨立』的博物館,當然無關『天價的門票』,而是能以系統包裝、重新定位,激發眾人自願『為文化埋單』的欲望。(蔣ZZ)


來源:華西都市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