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重慶老地名30年來消失500個 專家稱保護應理性(1)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2-11-23 18:04| 發布者: 真衣| 查看: 2249| 評論: 0|來自: 重慶日報

摘要: 老地名,不但是地理信息標誌,更是歷史人文記憶。隨着現代化的推進和城市的發展,一個個新地名橫空出世,而老地名正以驚人的速度消失,其黯然遠去的背影,在某種程度上是歷史的斷裂,也是文化的失落。 作為有着三 ...

老地名,不但是地理信息標誌,更是歷史人文記憶。隨着現代化的推進和城市的發展,一個個新地名橫空出世,而老地名正以驚人的速度消失,其黯然遠去的背影,在某種程度上是歷史的斷裂,也是文化的失落。

作為有着三千多年歷史的重慶,文化底蘊深厚。當我們走進一個個老街舊巷,徜徉在老地名留給我們的溫情和感傷之中時,也應思考,現代社會中,究竟該如何給老地名一席之地,以重續歷史文脈。

依仁巷、木貨街、九塊橋、靈隱路、嘉陵路……這些昔日人們耳熟能詳的老地名,隨着城市空間的拓展和對老城區的改造,正和它身後的老街舊巷一道,以驚人的速度在消失。

來自市民政局區劃地名處的消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市主城約500個老地名已消失,而目前留存的1000多個老地名,許多也正在逐步淡出人們的視野。

為何消失?

據了解,老地名消失的原因主要有三個:

一是因歷史變遷、時代發展或受某種思潮和運動的影響等,被新名稱所代替。如原來的炮台街、書院街和響水橋街在1943年為紀念辛亥革命先驅楊庶堪(字滄白)而合併改名為滄白路;原來的狀元橋、魚市口和一、二、三牌坊等路段,在1937年拓寬後命名為林森路,1950年又更名為解放路。

二是出於規範化管理的需要,對一些含義粗俗、一地多名、名實不符、地名重複等的地名進行了標準化處理。如七星崗中天裝飾城對面的原『上三八街』、『下三八街』,就分別被更名為『安中街』和『中民街』;沙坪垻的『山火路』和北碚區的『九毛路』,也分別被更名為『福山路』和『沙嘉路』。

三是由於城市拓展或改建,原地名所指稱的地理實體已蕩然無存。如由於大都會廣場的出現,『依仁巷』消失,老地名自然就被廢棄了;而較場口一帶的木貨街、老衣服街、新衣服巷、草藥巷、老街等,如今已變身為得意廣場。

生還是死?

老地名大量消失,人們怎麼看?

『城市發展的過程中,許多地名和許多文化細節一起,都被「殘忍地」割斷了,這是一件相當可惜的事情。』蘇州籍作家荊歌說,街巷名中傳承着文化,是族群血脈和香火的延續,因此通過恰當的方式保護、恢復老地名,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大好事。

民政部地名研究所所長劉保全認為,千百年來口口相傳的地名,保存着人們對特定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特有的認識和思考方式,也是人類寶貴的文化財富。做好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有利於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保護和交流。

『一個老地名,包含着許多故事或史實,可謂傳統歷史文化的「記憶之鑰」。藉由這把鑰匙,我們可以重新走進歷史。』市民政局區劃地名處副處長何悅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傳統街區在改造舊街巷、打造新景觀等名義下被推土機毫不留情地摧毀,代之以千篇一律的『景觀大道』、『地標建築』、『高尚小區』,其背後,有利益的驅動,更有現代化的浮躁與衝動,而恰恰忽略了一座城市的文明傳承、文化肌理與人文魅力。

對老地名生還是死,也有專家發出了理性的聲音。

山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安作璋認為,城市中的老地名,是在古代和現代交替中一個尷尬的個體。它們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緊密相連。如果作為物質文化遺產的老街巷、老建築消失了,因此而生的特色地名也就失去了很大一部分意義。當城市的發展,造成這些歷史建築的消失,再重修或者硬性保留這些地名,或許就顯得很牽強。地名是城市的一種符號,沒有了載體,這種符號就是虛的。

『當然,不是所有的老地名都應該保護或留存。』市民政局區劃地名處調研員陳功述認為,『對那些沒有歷史和文化價值,很土很俗的地名還是廢了好。』他舉例說,市民政局所在地以前叫『爛泥溝』,這樣的地名就沒有什麼價值,還是改成現在的『民安大道』好。


來源:重慶日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