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多家媒體報道,於丹在北大一場崑曲演出結束後,被邀上台代表崑曲迷發言時,遭觀眾起鬨,稱其不能代表觀眾,於丹尷尬下台。有人指責北大學生不能海納百川尊重他人,有人則稱北大精神回來了,對過度娛樂化的學者應該批評。主辦方稱該商演活動面向社會開放,觀眾有學生和社會人士。
其實,在於丹被轟一事中,於丹講崑曲有沒有錯?與北大學子有沒有『視聽涵養』,都不重要。隨着新聞熱度的降溫,這些所謂的『眼球效應』都將煙消雲散,少人問津。倒是那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會讓我們重新有疼痛的感覺,那就是對包括崑曲在內的傳統文化、文化精粹的繼承和發展,仍未擺脫窘困和疲軟的發展態勢。 儘管有關部門和相關人士,對崑曲、京劇、豫劇等劇種的發展,做了很大努力,可眼下這些文化精粹的發展態勢和前景,仍不容樂觀。不少地方對商業演出、娛樂明星非常熱衷,而對戲劇文化的經濟支持力非常低。整個社會的審美活動,娛樂化、大眾化、通俗化傾向嚴重,年輕人更鍾情那些簡單明快、快餐化的娛樂活動,比如對藝術選秀活動、流行音樂和搖滾樂等,非常沉迷。而傳統戲劇因為需要更多的鑑賞常識、戲劇常識,需要對劇目、派別和唱腔有充分了解,很多年輕人不具備。再加上劇情節奏慢,需要內心的『慢品』,『太急躁』的年輕人就遠離了戲劇文化。有些地方劇團甚至出現了青黃不接、後繼無人的現象。戲劇音樂、崑曲京劇等傳統劇目的欣賞者,多是中老年人等。關注和糾正這些庸俗化的『文化不良』,顯然比關注『於丹被嗆』更有現實意義。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認識於丹和北大學生――他們做得都非常好。畢竟,在發展的間隙,他們將精神方向投向了崑曲,且用心在品味、欣賞和學習這種國粹。當下,我們最應該做的就是這一點,拋開各種文化顧慮、文化鼓譟,以及文化發展庸俗化傾向,將鍾情的眼睛投向厚重的民族文化、文化精粹,以及燦爛的文化遺產中,將傳統文化當做『文化靈魂』、『發展靈魂』,『老樹開新花』。古老文化,會因為這種磅礴的現代化氣息注入,而得到重新更新和發展。 特別是於丹是古典文學學者,近些年一直挖掘和解讀中國傳統文化經典,比如她的【論語】心得:『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就是我們的天和地』、『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個國家凝聚起來』、『我們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沒有道德約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災害』,閃爍着傳統文化的光彩,讓人們得到酣暢的文化呼吸。在她的推動下,讓古老文化煥發出嶄新光彩,這本身就是對傳統文化的美好繼承。相信她參與崑曲,同樣會有一種『名人推動力』。 讓於丹被轟一事喚醒傳統敬畏感和膜拜感吧,我們曾有的文化積累和傳承,絲毫不落後、落伍。相反的,中華文化因為是五千年沒有斷層的文化,更有厚重感以及凝重感。當下的發展進程中,我們更要兼容並蓄,將文化精華和當下的發展,進行有效對接,從中得到更多心理的安靜、道德的高潔。正如於丹所言『一個人的視力本有兩種功能:一個是向外去,無限寬廣地拓展世界;另一個是向內來,無限深刻地去發現內心』,多一些向內尋找和追求,為社會和自我帶來更多的快樂,而非浮躁和動輒衝動。 來源:石家莊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