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城市雕塑不過是將雕塑從室內的展廳挪到室外的公園、綠地。而事實上,城市雕塑遠非「移植」這麼簡單!』昨天,在上海油畫雕塑院舉辦的『行進・行經』學術交流與發展研討會上,有專家如此直言。會上,來自北京、廣州、重慶、杭州及上海的幾十位藝術家、評論家、策展人結合正在滬舉行的『上海雙年展』和『2012上海雕塑計劃――生活維度展』展開討論,其中雕塑的公共性也即雕塑應該如何切入生活爲重要議題之一。
『城市雕塑這樣的公共藝術需要與生活脈動、生活方式乃至人群流動相結合。藝術家完全可以設計些實際的東西,比如設計河面上的小橋、街心公園裡的座椅、路邊的候車亭、給孩子玩的滑梯。』藝術評論家、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籌建辦副主任李旭說。在他看來,公共藝術對環境的介入需要『前置』,『給建好的小區做加法很麻煩!好的公共藝術應該是田野考察之後的再創造,滲入片區的規劃中,不是隨便在公園、綠地擺幾個雕塑就行的。』美術評論家李曉峰則直言:『提起國內的城市雕塑,簡直可以用「聲名狼藉」來形容,因爲精品實在太少了。近年來很多城市喜歡建雕塑公園,匯集形形色色的雕塑,規模一個比一個大,但其實雕塑公園和公共藝術根本不是一回事。』 (范昕) 來源:文匯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