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部大片輪番上映,火了歲末的電影市場,周末也去湊熱鬧,幾部熱門影片看下來,卻有一個共同的觀影感受。無論是【1942】的民族悲情,還是【少年派】的奇幻場面,都無法在片尾字幕剛剛出現的時候,留住觀眾的腳步,字幕成了散場的信號,誰都沒有將其當做電影的一部分。 缺乏留下來看字幕的耐心,被很多影視圈人士看做是觀眾素質的問題。旅居海外的人士也在網上列出別國觀眾的觀影習慣,指摘國人『中國式看電影』的惡習。日本人一定要等到電影最後的所有字母都放完,才起身離開,劇場也才慢慢亮燈。他們說,最後的字幕部分是所有攝製人員和協作單位的名字,看完是對他們的尊重。 如果說『中國式過馬路』背後有著信號燈設置不當,行人路權缺乏保障等客觀因素的話,那 『中國式看電影』的背後也有著諸般無奈,不能以一句觀影人素質低下結論了事。 有人想要尊重電影的製作者,卻無奈要在清潔工的目光中,提前走出放映廳大門。影院燈光也總在字幕出現的瞬間同時亮起,也許你還沉浸在【1942】結尾處,已失去所有親人的老東家拉著小女孩,走上返鄉路的悲苦之中。可亮燈的信號就像『集結號』一樣,讓所有人被推回現實世界。也許你還沉浸在【少年派》裡老虎離去時瘦削的背影,可你卻正如裡面台詞提到的那樣『沒時間好好告個別』。 究竟是什麼造成了『中國式看電影』?恐怕這和中國看電影的歷史習慣養成有關。電影在發達國家已有百年歷史,而即便到了上世紀50、60年代,中國人看電影的記憶也多來自廣場放映露天電影和農村電影放映隊。哪怕是今天,在美國看一部電影平均大約花費6美元左右,而在國內則動輒幾十、上百。到影院看電影之於國人,始終是個稍顯奢侈的行爲。這導致觀影習慣的歷史性缺乏。 而影院資源的缺乏,使得商家爲了謀利而縮短間隔時間,在有限的時間裡,儘量增多排片場次,這也是導致提前亮燈『驅逐觀眾』的原因。因此,不等字幕就散場的無奈,不全部源自觀眾素質。改變『中國式看電影』的種種,需要觀眾觀影習慣的改變,需要影院資源配置的改變,更需要整個社會文化環境的改變。(劉晶瑤) 來源:燕趙晚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