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页 国学新闻 文化论坛 查看内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巨资重建古城与保护古城无关

国学新闻| 文化论坛

2012-12-7 22:50| 发布者: 开元之治| 查看: 2277| 评论: 0|来自: 大众日报

摘要: “拆旧”和“仿古”的大戏正在中国城市加速上演。一边,部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岌岌可危,历史文化街区频频告急;一边,55亿再造凤凰,千亿重塑汴京,仿制古城遍地开花。这一切正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独特风景。北大 ...
“拆旧”和“仿古”的大戏正在中国城市加速上演。一边,部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岌岌可危,历史文化街区频频告急;一边,55亿再造凤凰,千亿重塑汴京,仿制古城遍地开花。这一切正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独特风景。北大教授称,“政府立项,老百姓埋单,直到一代代把债还清。”(《南方周末》)
  相比“拆除”所不可避免对城市文脉与机理造成的伤害,“重建”无疑体现出对城市生命的呵护与修复。从这个角度来看,为了“重建古城”,连“巨资”都不吝惜投入,城市保护的理念是不是得到了根本转变,城市是否有望恢复历史文脉并展现其古韵魅力,似乎也有理由期待。
  事实上,巨资重建古城的这些城市,的确有着辉煌厚重的城市历史,对于这些城市而言,的确没有理由不去珍惜这些最珍贵也最值得骄傲的城市资本。“重建古城”,从形式上与建筑外表上重现当年的恢弘,似乎也来得最直截了当。而既然有财政巨资投入作为保障,古城“重生”,要说也只是时间问题,并无太多悬念。
  不过,有道是“砍树容易栽树难”,城市何尝不是如此。破坏拆除殆尽的古城,是否真的只要不差钱,便能原原本本的“重建”?显然需要打上个问号。事实上,即便在工艺上,在建筑形式上完全可以复原古城,甚至凭借技术手段完全可以修旧如旧。但真正引人遐思,令人驻足流连的历史痕迹与古城风韵,显然不是投资与修建便能复原的。正如一位建筑学家所指出的“如果什么东西都可以再造,世界上也就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古城其实不能被“重建”,而“重建”出的也已不是古城。
  那么,“巨资重建”的假如不是古城,又是啥呢?乍一看来,“重建古城”的确与以往的“拆旧建新”不可同日而语,恢复古城风貌或许也是其初衷之一。不过,如果因此便认为这是与过去城市建设理念的决裂与纠偏,恐怕仍过于乐观。某种程度上,“巨资重建古城”与过去的“巨资造新城”,甚至仅仅是形式上的不同,骨子里的“造城冲动”却未尝不是如出一辙。放在“地产造城”政策日益收紧,旧有的造城路径难以持续的背景下,“重建古城”无论是工程项目之巨,投资额度之巨,以及GDP的拉动效应,都使之具备了“地产造城”接盘者的基本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地方政府热衷“重建古城”,甚至不惜巨资投入的背后,与其说真是为了城市文化的修复,毋宁说葫芦里卖的仍然是“拆来建去”的老药。只不过,这回建的不是高楼大厦,而是改建城墙楼台罢了,除了建筑的形式变了,造城的风格改了之外,骨子里的逻辑其实丝毫未变。
  当然,即便“重建古城”与保护古城无关,而仅仅作为投资项目,醉翁之意在于“重建古城”后的旅游经济,要说也并无不可。但就算是投资项目,也并非可以兴之所致,便大张旗鼓,“重建古城”的投资准备多长时间收回,项目的收益率如何,一旦投入形成负债,由谁来担?显然需有明确的评估与公示。否则的话,“巨资重建古城”会否成为又一轮吹泡沫游戏,重建的古城会否成为压在市民头上沉重的债务负担,也就绝非杞人忧天。
  (吴江)
来源:大众日报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