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巨資重建古城與保護古城無關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2-12-7 22:50| 發布者: 開元之治| 查看: 2280| 評論: 0|來自: 大眾日報

摘要: 『拆舊』和『仿古』的大戲正在中國城市加速上演。一邊,部分『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岌岌可危,歷史文化街區頻頻告急;一邊,55億再造鳳凰,千億重塑汴京,仿製古城遍地開花。這一切正成爲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獨特風景。北大 ...
『拆舊』和『仿古』的大戲正在中國城市加速上演。一邊,部分『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岌岌可危,歷史文化街區頻頻告急;一邊,55億再造鳳凰,千億重塑汴京,仿製古城遍地開花。這一切正成爲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獨特風景。北大教授稱,『政府立項,老百姓埋單,直到一代代把債還清。』(【南方周末】)
  相比『拆除』所不可避免對城市文脈與機理造成的傷害,『重建』無疑體現出對城市生命的呵護與修復。從這個角度來看,爲了『重建古城』,連『巨資』都不吝惜投入,城市保護的理念是不是得到了根本轉變,城市是否有望恢復歷史文脈並展現其古韻魅力,似乎也有理由期待。
  事實上,巨資重建古城的這些城市,的確有著輝煌厚重的城市歷史,對於這些城市而言,的確沒有理由不去珍惜這些最珍貴也最值得驕傲的城市資本。『重建古城』,從形式上與建築外表上重現當年的恢弘,似乎也來得最直截了當。而既然有財政巨資投入作爲保障,古城『重生』,要說也只是時間問題,並無太多懸念。
  不過,有道是『砍樹容易栽樹難』,城市何嘗不是如此。破壞拆除殆盡的古城,是否真的只要不差錢,便能原原本本的『重建』?顯然需要打上個問號。事實上,即便在工藝上,在建築形式上完全可以復原古城,甚至憑藉技術手段完全可以修舊如舊。但真正引人遐思,令人駐足流連的歷史痕跡與古城風韻,顯然不是投資與修建便能復原的。正如一位建築學家所指出的『如果什麼東西都可以再造,世界上也就沒有什麼有價值的東西』。從這個意義上說,古城其實不能被『重建』,而『重建』出的也已不是古城。
  那麼,『巨資重建』的假如不是古城,又是啥呢?乍一看來,『重建古城』的確與以往的『拆舊建新』不可同日而語,恢復古城風貌或許也是其初衷之一。不過,如果因此便認爲這是與過去城市建設理念的決裂與糾偏,恐怕仍過於樂觀。某種程度上,『巨資重建古城』與過去的『巨資造新城』,甚至僅僅是形式上的不同,骨子裡的『造城衝動』卻未嘗不是如出一轍。放在『地產造城』政策日益收緊,舊有的造城路徑難以持續的背景下,『重建古城』無論是工程項目之巨,投資額度之巨,以及GDP的拉動效應,都使之具備了『地產造城』接盤者的基本條件。從這個意義上說,地方政府熱衷『重建古城』,甚至不惜巨資投入的背後,與其說真是爲了城市文化的修復,毋寧說葫蘆里賣的仍然是『拆來建去』的老藥。只不過,這回建的不是高樓大廈,而是改建城牆樓台罷了,除了建築的形式變了,造城的風格改了之外,骨子裡的邏輯其實絲毫未變。
  當然,即便『重建古城』與保護古城無關,而僅僅作爲投資項目,醉翁之意在於『重建古城』後的旅遊經濟,要說也並無不可。但就算是投資項目,也並非可以興之所致,便大張旗鼓,『重建古城』的投資準備多長時間收回,項目的收益率如何,一旦投入形成負債,由誰來擔?顯然需有明確的評估與公示。否則的話,『巨資重建古城』會否成爲又一輪吹泡沫遊戲,重建的古城會否成爲壓在市民頭上沉重的債務負擔,也就絕非杞人憂天。
  (吳江)
來源:大眾日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