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搞收藏的朋友,最近通過熟人收到兩件『金陵畫派』代表人物的作品,報價都比外面便宜,送去找行家鑑定,全是假的。兩張畫,一張出自老人當年學生之手,說是因為要換房子,資金不夠,願忍痛割愛云云,實際上是精仿先師之作。一張出自其子。老爺子去世後,留下一批真跡,但其子將其『藏之名山』,另找了幾個學畫的學生,親自傳授如何臨摹父親作品,印章全在他手上,批量生產,對上門購畫者,批量供應,這些畫只有印是真,但每次他都題款證明是先父真跡。
圈內人揭密說,著名書畫家身後,學生、遺孀、兒女通過造老爺子的假髮橫財,幾成潛規則。近年書畫市場狂炒,價格飆升,贗品泛濫,造假者已無所顧忌。傅抱石先生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山水畫大師,無論是繪畫、書法、篆刻、詩詞都無所不通。早期他專心研習古人書畫,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開創了全新的藝術風格。省國畫院著名畫家、原傅抱石紀念館館長徐善是傅派山水的重要傳承者,多年來對傅抱石的畫風、理論、藝術思想、筆墨技巧等在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上都卓有建樹,其作品與傅氏風格近乎神似。近年來,一些國內外專造傅抱石假畫的團伙,購得徐先生畫作後,以專業手段做舊,裁掉徐先生的落款,讓臨摹傅先生筆法的高手題傅先生的款,高科技加流水作業,已到十分猖獗的程度。 現代技術的發展,特別是高仿真掃描複印技術,一些臨摹高手在複印件上對着描,偽作與真跡高度相似,有時連內行人都霧裏看花,因為它幾乎可以做到與原作分毫不差。技術進步和暴利驅使,使臨摹造假高手都能過上富足的生活――市場動輒出現起價千萬甚至上億元的張大千、齊白石、傅抱石的作品。留意最近某大拍賣行的拍賣圖錄,傅抱石的作品赫然出現幾十張,起拍價高的超過了2000萬,徐善說,99.99%的作品均為偽作。 隨着動輒數千萬甚至上億元拍品的出現,各種專業化的、高科技造假手段層出不窮,高精密度的掃描儀、複印機開動,別說張大千、齊白石、傅抱石的作品,就是故宮博物院的寶貝,只要有一本圖錄,都能給你仿出個『真假莫辨』的『寶貝』來。過去難得一見的傅抱石的作品,現在拍賣會上動輒以數十件計,『國寶』越拍越多。徐善開玩笑說,已作古的老先生作品越拍越多,大概是拍賣的槌聲驚醒了他們,從棺材裏爬出來接着畫了。 拍賣會上的許多作品都能編出精彩故事。某件作品是60年代傅先生在廬山療養時,巧遇交往30多年的某公,某公後人有緣得此傳世之遺墨;某件作品是先生在長白山療養時,送給某某的。當然這些故事都要花大價錢請人講,通過『鑒寶』的形式題寫補錄,附在作品的款格上。為『做實』該畫為真品,有時甚至能搬出名人的題字落款,以求『鎮得住』。有人信以為真,數百萬、上千萬拍得『傅先生精品』後,迫不急待送到徐善處鑑定,『這些作品不乏20年前,以一萬元價格從我家裏買走的作品。』徐善說,有時真是不堪其擾,送走一批又來一批。 中國藝術品屢屢拍出天價,真偽之辯也鬧騰得愈演愈烈。去年,針對舉牌過億的【砥柱銘】和【平安帖】的爭議,拍賣行一句『藝術品拍賣不保真是通行的規則,買者自負』,就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市場潛規則的風險可見一斑。現在,大量流通的作品是臨摹之作,其實,臨摹先人之作古已有之。明代書畫家董其昌在街頭看到一幅仿冒其【夏木垂陰圖】的假畫,挑明後,畫販跪地求饒,稱乃迫於生計不得已為之。而今人造假,更多的是受暴利驅使。古人作假,尚有一懼,冥冥之中,恐神靈先人懲罰,有時作畫還故意留點破綻。而今人作偽使出渾身解數,賭咒發誓,不惜用各種手段『做實』,利益驅使下,無所不用其極。2000年,李可染先生的兒子李庚臨摹其父的一幅畫作在上海上拍,作品與其父風格非常相近,李可染還親自在畫作上題字:『杏花春雨江南。此小兒李庚摹吾舊作,略有似處。可染題記』。當時就有藏家笑道:『這幅畫太像李可染的作品了,改個款就可以當李可染賣了』。過了兩年,這幅畫果然出現在北京的一次大型書畫拍賣會上,只是題款成了『杏花春雨江南。可染題舊作』。『此小兒李庚摹吾』等字跡都被挖掉,經裱畫高手拼接得天衣無縫,最終以高價拍出。 書畫市場贗品泛濫,有些地方拍賣會上甚至出現滿場皆假的景象,有些『佐證』拍賣的出版物名家畫冊,裏面充斥大量『狸貓換太子』和摻砂子的手法――有幾頁真的,再摻雜些偽作,而在拍賣會上出現的,往往是這些摻砂子的偽作,讓人真偽難辨。 近幾年,在流動性泛濫的背景下,古畫市場身價飛漲,市場上幾乎一夜間冒出大量『真精新』的唐宋明清『上品』古畫,簡直令人不可思議。許多贗品只能靠講故事存身,一些不法畫商通過與拍賣行勾結,假畫拍成了就對半分賬。暴利驅使下,中國書畫市場換手率一年三次,往往是這場拍賣會才拍下來,就直接轉場去接着拍了。每拍一次來回手續費要20%,如果每次加價50%,轉手兩次價格就要翻一番。藝術品在頻繁換手中的『炒作性增值』,並不代表其本身價值,『大家都在玩跑得快』,都知道講故事不靠譜,很燙手,但擊鼓傳花的遊戲還在繼續。 假畫贗品泛濫,損害收藏者和投資者信心,更有傷中國文化的傳承。當炒作、欺騙和蒙蔽成為賺快錢的不二法門,市場的公信力就日漸式微,這個市場如果再這樣玩下去,假畫充斥,底限喪失,延續千年的文脈必然面臨斷裂的危險。 (陳志龍) 來源:新華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