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页 国学新闻 文化新闻 查看内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紫砂价格一飞冲天 收藏市场亟待治理

国学新闻| 文化新闻

2012-12-10 16:51| 发布者: 山东受学| 查看: 2472| 评论: 0|来自: 新华网

摘要: 从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从几十万元到上百万元乃至如今上千万元成交……近年来,我国紫砂壶的拍卖、收藏,演绎了价格持续飙升的“疯狂极限”。记者采访多位紫砂壶专家、收藏爱好者时,他们认为:当前紫砂收藏市场面临诸 ...

从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从几十万元到上百万元乃至如今上千万元成交……近年来,我国紫砂壶的拍卖、收藏,演绎了价格持续飙升的“疯狂极限”。记者采访多位紫砂壶专家、收藏爱好者时,他们认为:当前紫砂收藏市场面临诸多信息不透明现象,亟待多部门联手治理。

名家作品拍卖价格“一飞冲天” 卖场价格参差不齐

从10年前的几万元,到5年前的几百万元,再至如今上千万元的成交价,10年来,紫砂藏品价格在拍卖市场演绎“垂直上升”。

以上世纪90年代中期辞世的紫砂泰斗顾景舟的作品为例,2008年拍卖的“雨露天星壶”价格157万元;2010年“相明石瓢壶”成交价就达到1232万元;2011年拍卖的“提璧组壶”以1782.5万元成交,再次刷新纪录;2012年,“提璧壶”“双圈壶”“虚扁壶”分别以1288万元、1150万、943万元成交,总价近3300万元。

紫砂壶业内人士坦言:2010年至2012年,高级工艺师制作的紫砂壶价格普遍以每年30%至50%的幅度攀升,个别名家名壶的价格更是成倍飙升。“提璧组壶”在2009年秋拍的成交价仅为313.6万元,两年内涨幅达到惊人的568.4%。

但名家作品拍卖价格“一飞冲天”的同时,卖场里紫砂壶价格却参差不齐。记者在南宁茶博会现场采访时发现:紫砂壶价格跨度很大,几百元、几千元到几十万元的都有。

定价信息“雾里看花”

记者深入采访时发现:由于紫砂壶的产销链条中存在着大量不透明的信息,导致整个紫砂壶的定价完全是“雾里看花”,缺乏明确的定价信息导致“盲目博弈”的玩家面临着多重陷阱。

――紫砂“原料稀缺”推高价格,原料储量语焉不详。

制作紫砂壶原料属于红土,但与北方沙性太强的陕西红土、南方粘性太强的广西红土差别很大。宜兴紫砂泥在沙性、粘性上达到“黄金平衡”才能成为名壶原料。但“天赐”的宜兴紫砂泥作为不可生资源,还能采多少年、民间存量有多大、所谓的顶级资源“赵庄老朱泥”还剩多少,目前既没有权威信息,也没有权威披露。

――神秘的紫砂壶“产销量”。

目前国家认证的宜兴65名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和55名高级工艺美术师属顶级大师,其作品为当代壶器的高峰。虽然大师数量有定论,但是大师产量却无法统计。因为紫砂制作仍保持家庭作坊、手工制作,加上资深玩家上门求壶、带着图纸上门订制、玩家间赠予和壶壶交换等独特的流通方式,使得紫砂壶年度产销量无法弄清。

――手工、机制天壤之别。

紫砂壶收藏领域公认:纯手工价值最高,每个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半手工的壶型较为统一;机器制壶的人工参与程度最低,收藏价值最低。但从肉眼上几乎无法分辨是否手工与机制的差别。

“修身养性”更需“正本清源”

一方面是面对炒作,越来越多的紫砂壶从业人士希望剔除炒作因素,将紫砂壶回归到“实用”“修身养性”的本源上;另一方面,物价监管部门、收藏爱好者认为,要保持紫砂壶市场健康发展,应尽快“正本清源”,出台相应的产业标准和行业规范,信息透明化才是回归本源的最好办法。

――“静心养壶”才能避免“掉入陷阱”。

从事紫砂壶艺术创作已有30余载的高级工艺美术师朱斌建议,市民应根据个人实际情况来选购,经济实力强的,可以向名家购买;白领工薪阶层,可以选择适当购买。他说:“玩紫砂壶本来应该是修心养性,静心用壶、玩壶、品壶才能避免掉入陷阱。”

――高端紫砂产销信息应尽快统一公布。

高端紫砂壶市场作为一个收藏市场,在原材料存量、年产量、市场存量方面都缺乏信息透明度,市场存在很大风险和隐患,行业未来发展也蒙上一层阴影。相关部门应加快机制创新,结合行业协会力量,促进市场透明度。

――监管措施应尽快完善。

目前关于“紫砂壶”,我国存在相关的管理标准,但是在监管上仍存在漏洞,亟待完善。尽管已经有相关标准明确了紫砂器的吸水率、热稳定性、铅镉溶出量允许极限及产品的口径高度误差值等,但由于缺乏完善的监管机制,商家在用料、做工、工艺师信息上动手脚的现象屡见不鲜,严重的甚至包括使用“化工料”、仿冒大师作品、机器冒充人工等。

业内人士呼吁,应该采取行业协会、质检、工商、税务等部门联手的方式,尽快填补以紫砂壶为典型的传统工艺品市场监管真空。加强抽查检测,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同时加大对此类暴利产品的征税监管力度。


来源:新华网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