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10日電 著名戲劇導演陳薪伊日前因其在中國戲劇事業上的特殊貢獻及成就,獲得『2012中華文化人物』提名。
陳薪伊是中國著名的戲劇導演,從事戲劇事業六十多年間,已經創作導演了近百部戲劇,其中種類繁多,涉及話劇、歌劇、京劇、音樂劇、兒童劇、地方戲劇等類別,她還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授予『國家有特殊貢獻話劇藝術家』稱號。陳薪伊的導演風格視野開闊、氣勢恢宏,其中又蘊含著細膩委婉的文化韻味,深具人文關懷和思想精神的內心衝擊力,現如今她已七十多歲的高齡卻仍然活躍在中國戲劇的舞台上,並擔任上海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導演一職。 『中華文化人物』是中國首個專門針對全球華人文化領域的人物評選活動,自2009年12月正式啟動,今年已是第四次舉辦。『2012中華文化人物』活動由中華文化促進會、鳳凰衛視主辦,新繹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承辦,頒授典禮定於2012年12月12日在河北廊坊舉行。 用荊棘編成的花環 正如那句俗語所說,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陳薪伊常常告誡自己,那些花環是用荊棘編成的。 陳薪伊出生在西安,在她還未出生之前生母就企圖吞金自殺,得救後生下她便離家出走。她由善良的養母所養大,在十三歲時又因不堪養母親戚的辱罵言語,毅然出走考入西北戲曲研究院學習秦腔。就這樣小小的陳薪伊在十幾歲的年紀初登舞台,也由此開始了她傳奇的戲劇人生。 最開始學習秦腔的陳薪伊並不順利,而後轉作打字員,看似遠離了藝術生涯的轉變,卻是她生命新篇章的開始。她當時爲大劇作家馬健翎列印劇本,有心的陳薪伊稱那段時間是猶如在上古典文化藝術培訓班一樣,後來她又多次隨馬健翎上山下鄉體驗生活做速記員,受到了培養和薰陶,也在自己的心中默默許下要把馬健翎作爲榜樣,像他一樣的夢想。她是這麼說的,更是這麼做。 在西安那片古老而又充滿智慧文化土壤的大地上,陳薪伊生活了將近四十年,她說那裡對她的影響特別深遠,她熱愛那片土地,卻推動不了那份厚重。她從中央戲劇學院讀完大學西安後,本來滿腔熱血地想在西安展開戲劇藝術的創作,但受到了阻礙,爲了堅持自己的夢想,她毅然北上北京,常常深夜披著棉被修改劇本,吃著樓下打更的大爺好心送來的包子度日,後來因爲她的執著和堅持,她指導的話劇【奧賽羅】大獲成功,也從此開啟了她作爲戲劇導演的人生旅程,那時她已四十多歲。 人生就是創作的全部 陳薪伊的戲劇創作大多都是真人真事,從遠古的軒轅黃帝到現代上海的人物事跡,都是對生命的一種探索。她說,在創作戲劇時等於把自己一生對人生的感悟、對社會的體驗、對歷史的認知統統靠舞台反映出來,她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排演【商鞅】時她就研究前秦歷史,排演【張騫】時她就研讀漢朝故事,每部戲都好似一個機緣,使自己對於人的生命有了探究的機會,呈現給大眾戲劇的表演,也豐滿了自己的人生,而人生是她創作的全部意義。 『我覺得其實每個人的人生都有一部戲,都是一部戲。不論你的閱歷深淺都會有故事的。人們常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實是一樣的道理,用別人生命的經驗表述出來的東西,讓觀眾們去閱讀,再獲得對於人生的思考,我覺得我主要做的就是這樣的工作。』 關於戲劇關於未來,陳薪伊說,自己已經根據親身經歷完成了三部劇本,她還將繼續創作下去,寫自己和朋友們的故事,並一直在醞釀籌劃把它們真正排演出來,她想把自己的人生閱歷用戲劇表現出來,因爲她認爲,其實戲劇的專業就是在講人的故事。 粉絲們是我的知音 多年來,陳薪伊一直和自己的粉絲們保持著良好的互動並和他們成爲了朋友,她說,粉絲是我的知音,很多時候他們也會教育著我,給我更多的力量。 有一對在新加坡生活的姐妹,十幾年前看過陳薪伊的戲劇之後就成爲了她的忠實粉絲,多年來,她們每年都會來中國幾次,專程爲觀看陳薪伊導演的新作,她們還特別給新加坡政府寫信希望邀請陳薪伊能到新加坡去演出。還有的觀眾,每看完一部陳薪伊的戲之後,都會寫首詩送給她,讓她很受感動。她說,有的觀眾對於她的戲的認識甚至超越了自己,多年來因爲戲劇而結緣的朋友們,帶給她很多啟發,那是他們之間對於人生的強烈共鳴。 劇場是城市建築的英雄 對於此次獲得『中華文化人物』的提名,陳薪伊表示自己非常意外,非常開心,也特別感謝。因爲『中華文化人物』是對推動中國文化事業的人的肯定,所以對於她來說很重要,這個獎項不僅僅是對於她藝術水平和導演專業水平的認可,更是評價了她的人文文化水平,是對她對於文化追求的肯定,她特別重視此次提名。 在提到對於中國戲劇現狀以及未來的看法時,陳薪伊說,現在中國的戲劇有些墮落的地方,有些人把錢作爲一切衡量的標準,只要能上座就行。但是戲劇是高雅的藝術,我們作爲戲劇的創作者要做出真正的藝術,而不僅僅是迎合取悅觀眾們,好的劇本、演員、音樂、導演創作是審美層面的東西,不是所有的好戲都會票房大賣,但是好戲終究會被認可。 劇場是城市建築的英雄,它和教堂、學校、醫院一樣是三位一體的平等關係,它是人們建立信仰、美學的一個場所,是傳揚美的地方,戲劇是神聖的。中國是一個戲劇大國,中國戲劇的前景還是非常良好的,不著急慢慢來,希望中國的戲劇能更加的藝術化,更加走向人性。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