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葉公超談魯迅:不能因人而否定其文學成就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2-12-14 19:23| 發布者: 酒滿茶半| 查看: 1872| 評論: 0|來自: 北京青年報

摘要: 【葉公超:其人其文其事】(台灣傳記文學社版),書刊行於一九八二年,不免有意識形態化的表述。透過這些,書仍可讀。比如談及魯迅處。    這些年來,主要是作爲學人,葉公超(1904-1981)的論述已經在大陸重獲推 ...
【葉公超:其人其文其事】(台灣傳記文學社版),書刊行於一九八二年,不免有意識形態化的表述。透過這些,書仍可讀。比如談及魯迅處。 
  這些年來,主要是作爲學人,葉公超(1904-1981)的論述已經在大陸重獲推介。葉早年銜美國學位回國,就任北大教授。在抗日烽火中棄筆從政,赴台後長期主掌對外事務。一九六一年,正在駐美重任上的葉,突遭解職。返台後投閒置散。晚年心境頗爲淒涼(注)。逝世前寫下一份類似遺書的文字。其中除了明顯的憤懣之情,有一段涉及魯迅。且錄於下。爲避免斷章取義之嫌,全文引出,段落安排也悉依原文(見【葉公超其人其文其事】,以下引文凡出自該書者,不再註明)。
  這些年來我一直托朋友替我找一篇舊文章。
  魯迅死了以後,我特別把魯迅所有的作品都搜集來,不眠不休的花了好幾天時間把它們一口氣全讀完,然後寫了一篇長文,大約有一萬多字,發表在天津益時報副刊上,這篇文章里我曾經提到胡適之,徐志摩的散文都不如魯迅,我說魯迅雖然沒有人格,但是散文卻最好。 
  文章發表之後,胡適之很不高興,他跟我說:『魯迅生前吐痰都不會吐在你頭上,你爲什麼要寫那麼長的文章捧他。』我是另一種想法,人歸人,文章歸文章,不能因人而否定其文學的成就。
  最近我特別想再看這篇舊作,倒不是因爲很多人罵這篇文章,而是裡面提到許多人,許多事,畢竟年紀大了,總會常常懷舊。
  葉當年在天津【益時報】上的文章里究竟寫了什麼?概括起來,就是葉『一時想到』了魯迅在三方面的貢獻。第一,『他在小說史方面的工作是應當有專家來紀念他的(此時尚未見有)』。第二,『從他許多的雜感文字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他的用功,你也許不同意他的態度或語調,但你卻難以不承認他所說的往往是深刻的,真實的』。『最後,我很羨慕魯迅的文字能力,他那種敏銳脆辣的滋味多半是中國文言特有的成分,但從他的筆下出來的自然就帶上了一種個性鮮明的親切的色彩』。
  了解一些魯迅逝世前後掌故的人,當不難知道這裡涉及一段『公案』。【大公報】在魯迅逝世後發表社論,對魯迅有所批評。而葉氏卻揮筆站在了魯迅一邊。儘管魯迅本人已經遠行,儘管爲此招來『很多人罵』,且多爲朋友。
  人到晚年,常會回憶往事。特別是一些刻骨銘心的往事,葉公超歸道山前評魯迅,如他自述,也是如此。葉公超一生閱人、閱書無數,從政後又閱世(閱事)無數,魯迅過世時,葉尚在教壇,雖然風流倜儻,但人生的高潮還未到來。爲何在走到人生盡頭時,獨獨追思起近五十年前一篇談魯迅的文章?再者,以魯迅對國民黨當局的立場,一九四九年後在大陸被日益提高的地位,在台灣,批魯乃至批到體無完膚,較爲容易。如蘇雪林女士的【我論魯迅】(一九六六年台北刊);客觀談魯迅,實爲大難。如臺靜農,據知情的主管高官回憶,在台灣,『臺靜農絕口不談魯迅和新文藝,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煩』。葉氏晚年是不明不白的戴罪之身,評價魯迅,不能邀功,不能載譽。彼時台海往來阻絕,言論也無法引起此岸的關注。或許,因言獲罪後,葉的人生感悟進入新的境界?或有意顯現自己特立獨行的名士風?又或許,葉是浙人(祖籍餘姚),評價魯迅有鄉誼因素在?沒有確鑿史料,不應妄作推論。
  可以說的是,葉兩度評魯迅,雖然相隔近半個世紀,在邏輯和立場上並無變化。第一,堅持對魯迅的基本批評立場。第二,同時,高度評價魯迅的文化貢獻。用他的原話,即是『人歸人,文章歸文章,不能因人而否定其文學的成就』。而且,與批評時僅有簡單結論不同,在評價時,葉敘述具體,用詞大膽。甚至宣布兩位摯友不如魯迅。同時,直言喜愛魯迅雜文。認爲『你也許不同意他的態度或語調,但你卻難以不承認他所說的往往是深刻的,真實的』,甚至斷言『罵他的人被他罵的人,沒有一個在任何方面與他同等的』。讚嘆口吻的用語,是否透露了這樣的意味:他與魯迅的分歧大約只是政治上或黨派上的,在另一半,即對社會人事的觀察上,有共鳴相通處。
  葉在評魯迅時提到了徐志摩。葉從政前爲新月社干將,是徐的摯友。在徐遇難後,葉寫過悼文,同樣在晚年,又撰【晚年憶志摩二三事】一文,寫到『我一直想把志摩的所有作品,以及別人寫志摩的文章重新仔細讀過,寫一篇長文』。情真意切,更勝當年。
  徐志摩和魯迅,似乎分屬兩個世界,葉同樣給予正面的評價。雖然有著不同內容。看來,老一輩文人(自然,不是也不可能是所有人)、除了淵博的學識、從容的氣度外,還有一種歷史感。不是用大氣一類詞語就可形容的歷史感覺。
  陳衛平
來源:北京青年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