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兩個月前,名博@和菜頭宣佈暫停用微博,並發表了一篇名為【碎片化生存】的聲明,文章第一句就是:『我得實話告訴你:我已經沒有辦法讀書了。』然後,他痛切地陳述:微博的碎片化效應讓他無法專注於閱讀一本書,無法深入持續地思考同一件事。他深感處於信息碎片爆炸的世界中、自己成為一台自動信息處理器的恐懼,於是決定暫別微博,希望通過對長文本的閱讀,來恢復自己的專注力和持續深入思考一個問題的能力。
文章在微博上被成千上萬次地轉發、評論,顯然在歡呼微博時代到來的熱情過去之後,很多人對於微博到底是閱讀利器還是傷器,有了更多的思考,也有了更為複雜的感情。 誠然我們無法忽視網絡特有的信息扁平化、碎片化對人們的閱讀習慣、思維方式帶來的危害,以短平快取勝的微博在此弊端上尤為突出。然而在談論其害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承認,微博興起帶動的『微閱讀』已經成為一種常見也是獨特的閱讀方式。 只要有網絡和終端,我們可以隨時隨地通過微博瀏覽新聞、關注其進程;我們可以在自己感興趣的主題微博中了解到某行業的知識或信息;我們可以在140字中一點一點學到歷史掌故;一兩句話說不清楚的科學道理和文化話題還有長微博這種東西來補足;微博上無法讀到一本書,然而我們可以做書摘、短書評,甚至等一個作家的新作試讀……這全是微博閱讀方便快捷、易擴散好普及的種種好處,所以微博也是長文本閱讀之友――你可以在那裏找到感興趣的書的信息,大部分的出版機構和作者們也深諳微博的營銷之道,他們讓書在這裏找到理想的宣傳出口。書的推銷,只要不太過分,有多少人會反對呢?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無論是傳統意義上的閱讀,還是如今在泛閱讀領域中顯得新銳的『微閱讀』,利和弊都是客觀存在的,如何讀,才是真正考量人的問題。善於化『毒』為『獨』的讀家,才是智慧的閱讀者。 耐人尋味的是,在暫別微博約一個月之後,@和菜頭重回了微博,不復討論之前的問題。有網友驚呼他『復出後刷屏比以前更狠』,『太沒節操了』。只有那篇【碎片化生存】還在微博上生機勃勃地存在着,作為微博閱讀危害的證言,被人推薦、被人轉發、被人評論。 文/本報記者 劉淨植 製圖/路輝 來源:北京青年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