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產量年年增長,能經受住市場和藝術雙重檢驗的佳片卻似乎未見增長,倒是引發眾怒的爛片越來越多。很多研究者從藝術創作角度批爛片,指責創作者。但換個角度看,爛片的泛濫也有資本的根源。 具體來說,目前參與投資國產電影的主要包括四類資本。首先是國有資本,這一度是國產電影的唯一資金來源。但近年來,國有電影集團的業務重心不再放在製片環節,而放在更容易賺錢的發行、放映和房地產業務。如中影集團2011年1―9月取得了19.9億元的收入,但近69%收入來自於發行放映業,製作業務只佔14%。上影集團領投製作並進入主流市場發行的影片僅有3部。 相對來說,大型民營電影公司更加活躍,尤其是一些上市公司,包括華誼兄弟、博納影業、光線影業等。但它們目前還在成長階段,製作規模還不夠大。例如2011年,華誼參與製作的10部電影上映,但其中只有4部是其領投的。從數量而言,它們對國產電影市場的貢獻仍然有限。 新近出現在中國電影業中的另一大類資本是金融資本。近幾年來,銀行介入影視業逐漸深入,北京銀行、交通銀行、招商銀行等向影視業提供了較多的貸款支持,但問題在於,銀行往往是『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迫切渴望融資渠道的中小影視公司難以得到扶持。方興未艾的私募基金對影視業的參與則還『雷聲大,雨點小』。儘管目前號稱以影視產業為主要投資方向的基金已有近20隻,聲稱募集資金達200億元,但披露的有影響力的投資項目卻寥寥可數。究其原因,一方面,某些基金可能存在忽悠成分,目的主要是為了獲得相關的稅收和津貼優惠,實力有限。另一方面,電影業的風險管控和盈利機制還難以達到要求。 前三類資本通常被視為電影中的良性資本,因其可以比較長期、穩定、成規模地為電影提供融資。然而,這些資本仍未佔據主導地位。實際上,目前市場上的大部分國產電影,是由諸多行業外熱錢投資的,這些熱錢流動性很強,很大程度上帶有『玩票』或『賭博』性質。『玩票』的往往不懂電影,也不在乎賺不賺錢,只是為了滿足私人玩樂甚至洗錢的企圖。『賭博』的則往往企圖以低成本博大收益,容易導致一些不良傾向,如重明星輕創作。雖然這些項目的投資額很低,但往往50%乃至70%以上的成本都用於支付明星片酬,而投入創作和製作的資金就非常少了。於是他們就利用明星來炮製一些粗劣的喜劇片、恐怖片,靠透支明星的信用來招攬、欺騙觀眾。 因此,要讓國產電影更健康,還需要更多的良性資本支撐。具體來說,國有電影集團應進一步改制為真正面向市場的主體。也有必要鼓勵一些發展比較健康的電影公司上市融資。最後,也亟須建立起一套促進電影項目與金融資本對接的制度,包括完片擔保制度、更為規範化的製片和財務管理制度等,讓金融資本真正能像華爾街對荷里活的支持那樣,在中國電影業中發揮槓桿作用。(彭侃) 來源:人民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