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的成長過程也是自我選擇的過程。 我年輕的時候,讀美院附中,附中畢業那年,因爲種種原因,美院的油畫系和國畫系不招生了,只招工藝美術系!究竟是進入美院念工藝美術?還是繼續追逐當畫家的夢想?這可以說是我這輩子遇到的最大的個人選擇―――我選擇了後者。 對於我們那代人來說,沒有選擇是痛苦的。對於現在的美院學生和青年畫家來講,他們可以選擇的東西太多,誘惑太多,這往往會迷失了方向。 金錢至上的價值觀在慢慢侵入校園。我聽說,學生們崇拜的是能賺錢的畫家,而不是畫得好的畫家。這和我念美院附中時期的學風已經有很大不同。 當時我念美院附中時,美院的教學方向很明確:練好基本功,然後到工農兵的生活裡面去鍛鍊。老師帶著學生們下鄉,跟著農民一起開工,打成一片。美院學生們也像農民般淳樸,不愛打扮,打赤腳幹活。下鄉結束後,農民都是用最好的東西招待學生,然後送學生坐船坐車回學校。還有好多人把學生認作自己的乾兒子乾女兒。 我們當時崇拜的學長黃文波和湯小銘就是在這樣背景下創作了【春雨】和【稻香時節】。兩件作品得到了全國美術界的好評,甚至可以說是美院成立十年時最好的作品。 黃文波選取了農民在草棚裡面躲雨的生活鏡頭,表現得酣暢淋漓。有一位評論家看後不禁感嘆,『真是迎面潑過來一股水汽!』這畫面本身充滿了詩意,也很有地方特點。這自然的生活鏡頭恰好表現了畫家發自內心的喜悅情感。只有跟農民打成一片,才能體會春雨的重要。 現在來看,也許這兩件作品的風格和繪畫語言已經不新鮮了,但這種發自內心的情感和創造是永恆的,依舊不失爲好作品。由於這樣的經歷,我認爲,畫家要和基層人民打成一片,與他們融爲一體,才能把人民的形象、生活、美感表現出來,才會創作出好作品。 現在社會發展了,不可能回到過去。用一種矯飾的作風,掩蓋學術上的淺薄,『於丹現象』也是相當普遍的。美術界也難免。年輕學子應學會識別,畫賣得貴、名聲大和學術不能畫等號。(張紹城 廣州畫院前院長 楊帥/整理 ) 來源:金羊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