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女子的愛情,也總與世間情事無異,那些哀傷寂寞離合悲歡,亦如影隨形。哪怕她看得再透,文字裡的清醒滲入骨髓,也終究當局者迷。
別人去紹興,總說魯迅故居不可不去,我倒是專爲蔡元培而去。 蔡元培是紹興人,青少年時代都在這裡度過,故居在著名的筆飛弄,是典型的江南宅院,與極度喧鬧的魯迅故居相比,這裡倒算清靜。 我一向不喜歡喧鬧的故居,最好是仍做民宅使用,清靜愜意,唯一隱患就是保護問題。若是弄成小小紀念館,與旅遊團絕緣,只有慕名而來的背包客,也是保護的好辦法。至於搞成景點,甚至變成『一條龍』旅遊項目,邊上弄一排商店,賣各種劣質紀念品,那就爲我不喜。我一直認爲,大師名家的身後事,高懸光耀的應是作品、學術與思想,至於那些生活痕跡,應淡若無痕,越寂寞越好。 可這個國度恰恰相反,名人故居總成景點,日日喧囂,人人知道這裡住過個大人物,可說到這大人物到底幹了什麼,到底有何成就,卻往往一知半解,至於將思想學術拿來爲今所用,更是免談――有時,不但不拿來所用,甚至背道而馳。蔡元培便是一例,歲月不減其聲名,動盪無損其根基,但多年後的北大,卻再也找不出一個像他這樣的校長。 筆飛弄13號的蔡元培故居是蔡家祖業,爲其祖父蔡嘉漠在道光年間所置。故居大體是磚木結構,共有三進,第一進坐西朝東,第二進和第三進則拐了個彎,坐北朝南。走進第一進,天井極寬闊,竟有籃球場大小。曾有人說天井大小與宅子的氣象息息相關,這種說法倒也並非無稽,畢竟環境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人,長期在逼仄空間裡,人不免束手束腳,可若廳堂闊大,終日見陽光,心境自然不同。 第二進如今是陳列室,第三進則是蔡元培出生和少年時居住的地方。院內都是青石路面,屋牆爲青磚,開有雕花木窗欞,院牆上的磚雕頗爲精細,但不少已經殘破,想是多年前所毀。 站在冷清的院內,忽覺感慨。陳列室里那些讚譽、對聯、擺設,真的可以說清蔡元培這一生?何況,又有幾個人會來看看這故居里的陳列室? 當年,蔡元培是有用武之地的,哪怕只是曇花一現,已絢爛如斯。他入主前的北大,思想僵化,制度混亂,換過五任校長,局面難改。1917年1月9日,蔡元培發表就任北大校長的演說,提出三點要求:抱定宗旨、砥礪德行、敬愛師長,『入法科者,非爲做官;入商科者,非爲致富』。後來,他又說了那段極著名的話:『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大學爲純粹研究學問之機關,不可視爲養成資格之所,亦不可視爲販賣知識之所。學者當有研究學問之興趣,尤當養成學問家之人格。』 這一切,早已不再,空餘盛極一時後的凋零。 □葉克飛(專欄作家) 來源:新京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