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信奉『黃荊棍下出好人』、教孩子學東西喜歡手把手,從漢字的造型就能看出來……日前,解讀漢字的新作【讀字】專家研討會在南岸區舉行,來自市文聯、市語言學會、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的多位專家,一致認爲其兼顧學術性和可讀性,給予了這本書『當代版【說文解字】』的讚譽,但它的兩位作者並非科班出身。 謝飛東,今年37歲,聶暉,今年36歲,都是重慶南岸人,兩人都在企業工作,這本厚達400多頁的【讀字】其實只是業餘產品,花了他們10年的心血。 兩人是夫妻,有一個6歲的女兒,今年剛進入小學讀一年級。聶暉說,寫出這本書,是因爲沉醉書法藝術近30年,天天和漢字打交道,產生了探究漢字秘密的欲望,其中也不乏多年來對女兒教育的心得體會。 『教』和『改』 古人信奉『黃荊棍下出好人』 『古人信奉「嚴師出高徒」、「黃荊棍下出好人」,這也被他們融進造字法當中。』聶暉說,以『教』和『改』兩字爲例,右半部分的反文,甲骨文里原是一個人手持棍棒或鞭子的形象。 『改』字左邊是『巳』,代表小孩子,意爲拿起棍棒體罰小孩,才能讓他們改正錯誤。『教』字在甲骨文里,左上爲『爻』(算籌之義),右下爲『子』,意爲持鞭教小孩學算籌。放牧的『牧』字也是反文旁,古人教育小孩和放牧牲畜一樣,都要用鞭子。 謝飛東說,體罰是現代教育明令禁止的,他教育女兒幾乎沒有用過棍棒。 『教』的演變 學做人比學知識更重要 在甲骨文、金文、篆書中,『教』字左上部都是『爻』字,代表具體的知識技能。到了東晉王羲之的楷書里,寫法已經和現代漢字相同,左半部分變成了『孝』。 『這表明古人教育觀的演變,隨著時代的發展,他們認爲學做人比學知識更重要。』聶暉說,楷書萌芽於漢代,漢代舉孝廉、舉秀才,但孝廉比秀才更重要,而『孝』的含義也不僅限於對父母的孝順,在家孝敬父母、在朝忠誠君主、在外友愛朋友,是古人的一組類推觀念。 『古人的教育觀念在漢字中保存下來,一直延續至今,仍在對我們產生影響。』聶暉說,尤其是孝老教育,今天更應加強。 四川大學教授林木:【讀字】創意性地從人的身體、人的生活、社會的經濟基礎、社會的上層建築、自然界5個篇章進行了文字結構的解析,配以生動具體的文字字形圖例,讓人對漢字的起源、發展與演變有一個生動直觀的印象。 重慶語言學會副會長戴偉:【讀字】中,通過漢字解讀中國教育觀的部分,既不失學術本意,又讓人耳目一新。 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副所長鄧章應:【讀字】兼顧了學術與普及兩個層面,填補了中間地帶的空白。 謝飛東,男,字啟明,中國古琴學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重慶書畫社成員、宏聲書畫社名譽社長。 聶暉,女,重慶市十佳才女,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古琴學會會員、重慶書畫院創作部副主任,重慶天風古琴院成員,南岸區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其詩詞、楹聯作品被收入【中華詩詞文庫】。 見習記者 陳思
編輯:秋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