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2月21日電(記者 張中江) 長期研究科幻文學的著名學者、作家吳岩20日表示,『2012末日說』完全是一個商業炒作。他認為,應該認真反思『末日』,從根源上提高大家的科學認識能力。
搞科幻的沒人相信『2012』 12月22日下午,傳言中『世界末日』之後的一天,在國內首開科幻文學研究生課程的北師大教授吳岩,將與科幻作家韓松一起,出席一場探討中國科幻未來的活動。 儘管經常能看到『末日』題材的作品,吳岩表示:『科幻人都不相信「2012是末日」。』他透露,有關『2012』,國外曾經專門開過會,認真研究過『末日經濟』。 『這就是一個經濟的噱頭。以末日為基礎,做一系列產品,完全是一個商業炒作。』吳岩說,『過了2012,這次炒作過了,又得想新的炒作。』 中國傳統文化裏沒有『末日文化』 在此前接受【中國社會科學報】採訪時,吳岩曾表示,『中國古典文化和宗教文化中都少見對末日的預警基因,這從中國人的時間詞彙及其出現的歷史順序中就可以清晰地看出。多年以來,在中國的主流文化中,想像世界末日被視作一種荒唐的、病態的、與自然界運行規則相衝突的文化囈語。』 他對中新網記者解釋說,中國傳統裏自始至終都沒有『末日文化』,而且對此持特別嘲笑的態度,就比如『杞人憂天』的典故。中國文化裏還特別講究繁榮昌盛的延續,在日常生活裏連不吉利的『死』這種話題都忌諱。事實上,很多其他文化中也沒有『末日文化』。 吳岩認為,真正相信『2012是末日』的中國人不會有多少。如果確實有年輕人相信,那只能說他沒有經受傳統文化的教育。 如何嚴肅、理性反思人類的『末日』困境? 儘管不相信各種流傳的『2012末日說』,吳岩表示,如果能夠借『2012』這個機會,反思下人類『今天的生活應不應該這麼做,明天該怎樣轉換生活方式』,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他表示,現在很多專家出面闢謠說『瑪雅人算錯了、小行星撞不上』,這種科普,只能是暫時的『飲鴆止渴』。因為從科學上講,未來存在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可能,『那要撞上,肯定是末日』。將來的科學工作者,有可能會預測出來。 吳岩認為,應該從根源上提高大家的科學認識能力,思考『(人類)怎麼能夠避免末日』。這才是關鍵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對『末日文化』不做認真思考,實際上是有害的。 吳岩說,在真正嚴肅的科幻文學裏,『末日』是對人的拷問和考驗。通過反思,可以幫助調整人生。他以優秀科幻作品舉例說明,認真反思『末日』,會獲益很多。 比如蕾切爾・卡遜的 【寂靜的春天】。書中寫到,因為濫用農藥,對世界造成污染。這是對環保理念形成有重要作用的一本書。 卡爾・薩根的 【核冬天】,寫了一個『毀滅的冬天』。引爆核武器,會造成整個世界昏天灰地、經年黑暗的後果。這篇文章對冷戰時期的大國削減武器,也有一定影響。 還有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羅馬俱樂部』,科學家們在一起討論人口與資源的搭配。他們發現按照當時的人口增長趨勢,地球是無法承受的。 此外,像科幻大師威爾斯的【世界大戰】,阿西莫夫的【日暮】等,也都是末日題材的經典作品。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