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華山路是我極喜愛的路,極具舊時風情,也遍布名人故居與歷史建築,蔡元培故居就在這條路上的303弄16號。雖是里弄,但並不難找,弄堂口就有蔡元培的浮雕,亦有其生平簡介,走進去不遠便有一個小區,鐵拱門頂上有『蔡元培故居』的牌子,入內便可見蔡元培當年居住的小院。
□葉克飛(專欄作家) 故居如今已被辟爲紀念館,小院和三層小洋樓都修繕一新。院門極小,上有雨棚,灰色水泥院牆不高,牆身粗糙斑駁,有爬山虎攀緣其上,紅瓦小樓的外觀原本就極漂亮,應算英式,尖頂彼此錯落,土黃色與深灰色牆身相間,大片鵝卵石鋪於深灰色牆體。 蔡元培在此處居住時間其實極短,前後僅一個多月。1937年10月,他由上海愚園路的寓所遷至此處,上海淪陷後,他移居香港,直至去世。換言之,這是他在大陸的最後一處居所――或許,這也是在這裡專設陳列紀念館的原因。 2000年,故居一樓被辟爲陳列館,二樓和三樓仍由蔡元培後人居住,2006年,當地政府幫忙進行房屋置換,解決了蔡元培後人的住房困難,也將整棟樓騰空作爲陳列館之用,其中三樓按當年蔡元培居住時的原貌整修恢復。 站在樓前,既可沿大門進一樓,也可沿石階直接上二樓,走廊中間有蔡元培銅像。一樓是客廳,一側有蔡元培的大幅畫像,牆邊有寫字檯,上面陳列著其生前著作,還擺放著一部英文打字機,據說是他在德國留學時曾用過的。 蔡元培一生跌宕,早年參加革命,也曾從政,但貫穿一生的事業仍是教育,最知名的頭銜當然是『北大校長』,故居內就有黎元洪委任蔡元培爲北大校長的委任書。 可是,人人都知道他是北大校長,人人都能念叨歷史教科書里寫著的『思想自由,兼容並包』,可是,我們真的懂他嗎?我嘗試著不去觸碰他的傳奇故事,只看他一生的教育思想並與今對照,卻空留悲哀…… 他提出兒童教育要『尚自然、展個性』,在這故居的陳列室里,也有各種木製的動物玩具,據說是蔡元培買給孩子們玩的。可如今的孩子,哪怕兩歲不到,就已開始和『別人家孩子』競爭,大人們往往只在乎所謂的起跑線。 而在他涉足最深的高等教育方面,他說『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他還曾說:『大學爲純粹研究學問之機關,不可視爲養成資格之所,亦不可視爲販賣知識之所』,真不幸,如今的大學,還真的是『養成資格之所』,故有『混文憑』之說;如今的大學,知識也確實是販賣的,想不花錢去旁聽?沒門! 故居中懸有一幅蔡夫人周峻爲蔡元培所繪的肖像油畫,還有蔡元培的題詩:『我相遷流每剎那,隨人寫照各殊科。惟卿第一能知我,留取心痕永不磨』。周峻是他的第三位妻子,伴隨他至離世之時,彼此相知,只是,後人仰望蔡元培時,又有幾人能知他的內心? 來源:新京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