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罗常培就说过:“大学是不培养作家的,作家是社会培养的。”这是我见过的最早的“不培养作家论”,是不是始作俑者,不得而知。只知道,在罗常培之后,这种论调,在教育界似乎越来越响亮,延至今日,似乎成为中国教育界的一个“共识”。如果作为一种“事实”,那我无话可说。几十年如一日,我们的大学中文系,的确不以培养作家为己任。但作为一种观念,意思是文学创作不能教,只能由作者自己“摸着石头过河”,我觉得大有颠覆的必要。
其实就在罗常培发此高论的时候,同在西南联大中文系任教的沈从文,已经用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此论调予以有力的回击。沈从文开过三门课,其中两门课程,是为培养作家而设,“各体文习作”和“创作实习”。他的学生汪曾祺,很多年后在《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一文中说:“学生习作写得较好的,沈先生就做主寄到相熟的报刊上发表。这对学生是很大的鼓励……经他的手介绍出去的稿子,可以说是不计其数了。我在一九四六年以前写的作品,几乎全部都是沈先生寄出去的。”这说明,沈从文的学生中,很多人的作品,在当时就达到了发表水平。汪曾祺承认,沈从文对他的影响很大,没有沈从文,就没有他汪曾祺,更何况,“沈先生的学生现在能算是作家的,也还有那么几个”。汪曾祺的看法是,创作“不是绝对不能教”。 与汪曾祺的温婉相比,我最近读到的一套来自美国的“创意写作书系”,则用肯定的语气宣称,创作是可以教的,大学就是要培养作家。想想也是,既然写作也是一种职业,那么在大学教育已经沦为职业教育的今天,为什么要漠视这种职业? 在美国有很多很多大学,都开设“创意写作”课程。此外还有作家工作室、作家“阁楼”之类,也在传授创意写作技巧。所谓创意写作,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文学创作。担任这门课程的教师,清一色都是作家,包括斯蒂芬・金那样赫赫有名的作家在内。 中国的大学,为什么不屑于去培养作家?我想大概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教育理念的陈旧,好像大学中文系就是搞“学术”的,“学术”应该是规范的,用教学大纲来规范。而创作无法规范,文无定法嘛,与其自寻烦恼,不如干脆放弃。二是教育体制的僵化。据说当下想进大学任教,非得有博士身份才行,硕士都得靠边站。甚至有人说,想进重点大学任教,先看你是不是重点大学的博士,最好是洋博士,还得追究一下你读过的大本,是不是重点大学,如果不是,也得靠边站。表面上看起来,是严把师资的质量关。实质上,是只重文凭不重水平。这种情况下,一个作家,想混进大学任教,该多么艰难。中国实力派作家里边,符合这种条件的,有几个呀? 我很感谢有心人对“创意写作丛书”的引进,这套丛书,让我深受震动。我看到自己在创作观念上跟他们之间的差距,也看到了中国作家在创作观念上整体的落后。至于中国的大学,能不能转变观念,积极“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我不敢下结论。我只是希望局面能有所改变,哪怕以蜗牛爬行的速度去改变。 作者系著名小说家。 文/侯德云 来源:大连晚报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