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末日論』的杞人憂天中,在各種盤點的喋喋不休中,在各種渲染著新年氛圍的年會中,2012年就要過去了。2012並沒有如瑪雅預言和電影傳說的那樣 驚天動地。這個偉大的變革時代,除了領導層的更替,中國與往年並沒有大的不同。與往年一樣,這一年依然是百家爭鳴,依然是眾聲喧譁,依然是此起彼伏的熱點變換,年度的時事大片依然是由房價、反腐、拆遷、艷照、雷語、謊言、陰謀、災難這些關鍵詞組成,當然還有不斷被創造出、又不斷被拋在身後、此起彼伏的各種流行語。從『元芳,你怎麼看』到『12秒』,一連串流行語,就可以將這個大時代的紛繁蕪雜串連起來。 這個時代,正如散文一樣,形散神不散,把2012年串連在一起的是一個已經深深地嵌入我們生活和時代的詞:微博。很難想像,如果沒有微博,2012年是多麼的無趣;如果沒有微博,我們的生活是多麼的平淡;如果沒有微博,作爲公民的我們是多麼的無力;如果沒有微博,公共生活將是多麼的空白。似乎每個人都進入了微博這張網,中國每一件引起關注的大事都可以看到微博的身影:多起反腐敗事件,微博就是主戰場;多起熱點事件,都是源於微博提供的線索;微博更在設置議題和創造流行中引領著輿論。 麥克盧漢說,媒介是人肢體的延伸。我們確實感覺到,微博延伸著我們的眼睛,微博已經成爲很多人接受信息的最重要途徑。甚至有一項調查顯示,微博的公信力已經超過央視『新聞聯播』。尤其是,當很多事件發生後,我們在傳統媒體上看不到消息,卻能夠在微博上看到各種聲音和信息的碎片後,微博更在人們的心目中確立了一種不可替代的位置。微博,這個昔日很多爲傳統主流媒體所不屑的邊緣媒體,已經成爲很多人心目中的主流媒體,而那些所謂的主流媒體則在人們的眼球選擇中被邊緣化。 微博也在一次次的反腐事件中確立著自己的權威位置。無論是陝西『表哥』的楊達才,還是廣東的房叔,還有方大國打人事件,微博都擔當著『反腐發動機和急先鋒』的角色,以敏銳的人肉能力敏感地發現貪腐線索,以圍觀的力量對官方形成倒逼力量,以『殺雞駭猴』的威懾力讓官場形成敬畏,以公民的吶喊推動著制度的變革。紀委,不僅是一個官方反腐機構,不是一個壟斷著反腐權力的部門,每一個公民,每一種社會力量,網絡上每一個實名或匿名的帳號,都是一個紀委。反腐敗,不僅是一種權力,更是一種權利,每個公民都有這樣的權利。微博讓『網絡紀委』成爲一種不可忽視的力量。官員怕它,公眾愛它,其實無論你是愛還是恨,官場已形成共識:你不關注微博,微博會來關注你! 微博也在以強大的凝聚力和自組織能力讓人驚嘆。有感於微博在北京721暴雨中的活躍,一位官員朋友向我感慨到:隨著公眾運用微博的熟練程度的提升,微博對突發事件的介入和行動速度也快了很多,兩三個小時內就能從一般的信息發布、到施以援手、到尋找最美、再到支招,直至問責。在一次次介入公共事務的民主操練中,網友已經對微博運用自如:知道怎麼通過微博凝聚分散的網友,怎麼將碎片化的信息整合成較完整的信息,怎麼去核實信息源,怎麼吸引注意力讓自己的聲音被更多人看到,怎麼藉助微博去推動公共行動。越來越熟練的微博運用,正將微博的公共效用發揮到最大程度。 微博的力量在於圍觀,而很多事件的發展進程,正是這種圍觀所推動。沒有民眾的圍觀所形成的關注壓力和熱點效應,官方會像以往那樣麻木不仁;沒有圍觀,壟斷著絕對權力的官僚依然會把公民當屁民;沒有圍觀,楊達才仍然會戴著各種手錶招搖過市;沒有圍觀揭開他們的畫皮,那些滿肚子男盜女娼的衣冠禽獸依然會道貌岸然地坐在主席台上發號施令指手劃腳;沒有圍觀,就沒有公民社會,因爲民眾是一盤散沙,而微博將分散的民眾組織了起來,通過轉發的力量成爲公民的力量。 微博時代,很多中國人都成了微博控;其實從更大視野中看,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已經被微博控了。時事熱點被微博控了,反腐議題被微博控了,公共生活被微博控了。無論是私生活,還是公共生活,中國人都對微博形成了嚴重的依賴。 我們時代的微博控,其實不是一個健康的習慣。因爲制度的缺陷,改革的乏力,官權的強大,民權的貧弱,微博這種本應該是一種娛樂化平台的東西,才承擔了太多其不堪重負的功能。因爲反腐制度不彰,微博被過度依賴;因爲權大於法,弱小的人們不得不通過微博凝聚起來;因爲改革漸而不進,人們又無法通過制度化的途徑去推動,只能在微博上喊幾句。 有一天,有一年,我們不被微博控了,不必如此依賴微博,微博不是年度的主角,也許那時中國才真正進步了。 (曹林 中國網觀點中國原創,如有轉載,請註明來源觀點中國,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來源:中國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