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夢想照進現實 王翔曾向有關方面提出過幾點建議,其中包括肯定類似蓬蒿這類民間組織的藝術創作價值,給予其相應的非企業法人身份,適當免稅,出台更加細化、更有針對性的扶持政策等。他的建議集中反映了大多數社會效益至上的民間文化機構的心聲,在『旅程藝術節』上獲得了在場文化機構的強烈共鳴。 『首先應該釐清哪類是以社會效益為主的民間組織。只有把不同性質的機構真正區別開來,才能進一步幫助其解決生存發展所面臨的問題。』北京市文聯副主席索謙說,近年來隨着商業市場對藝術本體的侵蝕越來越大,能夠真正沉下心來、不慕名利、以對文化藝術的執着追求來創造社會效益的民間組織實屬不多,它們的確應該得到政府和社會的進一步關注。 對此,趙國君持有同樣觀點。他進一步提出,行業協會、媒體、政府三者應共同促成統一高效的監督審查機構,對民間文化機構的社會價值給予更加科學、準確的評定。這不僅有助於催生更多的『非營利機構』和『社會型企業』,而且會使得社會更加關注這些『被遺忘的群體』。 無論這些民間文化機構創辦的初衷有多麼理想化和無私,日益增長的經濟壓力始終是他們最大的困擾。因為自身的公益性特點,民間文化機構的自我融資能力普遍較差。在這種情況下,渴望得到政府更多扶持成了他們最大的夢想。 『政府應該更傾向於扶持非營利性文化組織,無論它是以何種形式存在的。』北京市劇協秘書長楊干武說,現在國家正在大力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而像『北京蓬蒿』這種民間自發的、社會效益顯著的文化組織,一樣可以納入體系扶持建設。(許亞群) 來源:中國文化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