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被不少业内人士视为中国艺术品市场“深度调整”的一年:经历了两年的井喷行情之后,今年艺术品拍卖市场遭遇寒流,量价齐缩;4月开始掀起的查税风波让当代艺术市场雪上加霜;艺术品基金等艺术金融产品面临退出危机;与此同时,造假、拍假等行业顽疾不断被曝光。然而这一年,我们也看到了国内艺术品市场缓步前行的步伐,内地拍卖领头羊试水香港,行业进一步细分并更加专业化。年终岁末,本版盘点2012年国内艺术品市场的重大事件,透过这些关键词,让我们一起解读这一年的艺术品市场。 艺术品关税 从为年初开始实施的“降税”而欢呼雀跃,到因“查税”而起的人人自危,艺术圈内一直避而不谈的艺术品关税问题在今年来了一次“爆发”。4月开始的这场查税风波,缘起于一桩大宗艺术品货运,这宗艺术品自上海入关,数量众多而报关价奇低,大概只有进货价的千分之一,从而引起了上海海关的关注。5月,《东方早报》透露,某大型金融机构艺术品负责人、艺术品经纪人伍劲因艺术品逃税金额巨大传被拘留。同一天,艺术评论人“顾村言”在微博上称,“收藏家余德耀主力证实余已被协查”“上海一大收藏家在接受海关调查后表示悉数补交税款”。此后,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副行长杨琨,艺术品市场新晋买家王耀辉,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品牌管理部总经理、北京炎黄艺术馆馆长何炬星,北京邦文艺术投资公司董事长黄宇杰等人纷纷因关税问题被调查。 点评:2011年12月,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下发了《关于2012年关税实施方案的通知》,将艺术品进口关税从12%下调至6%。就在业内人士纷纷表示看到了关税下调带来的“发展希望”之时,“查税风波”又引发一场不小的震荡。实际上,艺术品交易远不止6%的进口税,另需缴纳17%的增值税,对进口艺术品的实际征税额度达到了23%,进口艺术品依然处于高税重压之下。换一个角度看,查税风波恰恰说明了当前艺术品交易税收结构仍需调整。 拍假与打假 2011年,中嘉拍卖以2.2亿元拍出一件“汉代青黄玉龙凤纹化妆台(含坐凳)”,使其成为当年中国艺拍市场最贵玉器。2012年春,此桩“旧闻”被网友翻出,天价玉凳一时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拍品的真实性受到广泛质疑,因为根据历史知识,汉代还没有“凳子”。此后,通过几番调查与考证,也有相关人士承认,这件“汉代玉凳”出自自己的工厂,而拍卖方也承认这件玉器事实上并未成交。有拍假的就有打假的。今年4月至5月,当代岭南画派领军人物杨之光通过微博指认了春拍17家拍卖行上拍的40多幅赝品。事件发生后,包括中国嘉德在内的部分拍卖公司陆续撤掉杨之光赝品。据悉,这些赝品中,80%是原作临摹,20%是凭空捏造,由于没有查到原造假者,很难诉诸法律程序。此后不久,徐悲鸿油画《九方皋》以8900万元落槌,该画随即被不少业内人士指为赝品,因为按照拍卖公司提供的著录,该拍品应为国画,而非油画。 点评:“汉代玉凳”所折射出来的不仅是拍假的问题,还有鉴定的问题。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当前这种“没有科学权威的鉴定机构,没有完整的鉴定机制和鉴定体系,也没有完整的不同类型文物的鉴定标准,只有一大堆‘向钱看’的鉴定专家”的现状已经严重阻碍了整个文物艺术品行业的发展。今年7月,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文物拍卖标的审核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强化拍卖专业人员征集鉴定责任,健全标的审核制度,严格标的报审管理,规范拍卖图录管理。拍假横行也让艺术家们纷纷站出来打假,但在世艺术家是否具有评判作品真伪的资格尚无定论。今年春拍,打假的除了杨之光,还有一位当代艺术家祁志龙,不过这场打假却是自摆乌龙。祁志龙称香港苏富比上拍的一张自己的作品为赝品,可在香港苏富比发表该作品保真的声明后,祁志龙又承认是自己“记忆失位”。乌龙打假牵出艺术品市场另一个秘密――圈内普遍存在的代笔现象。看来,艺术品市场绝非几个文件、几句宣言就能还以清白。 来源: 中国文化报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