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了,穿不穿秋褲?過去不是個事,現在成了問題。 一個90後告訴我,在西方人眼裡,辮子、小腳和秋褲被認爲是中國的三大陋習,而且世界上穿秋褲的只有中國和朝鮮,中國人穿秋褲源於蘇聯人的計謀。 這個說法倒是很新鮮,在網上一查,果然有個『秋褲陰謀論』的說法,它的背後是地緣政治。據說在1952年,蘇聯著名遺傳學家李森科向史達林建議,『假如一個國家穿了60年秋褲,就再也沒可能脫下它了』,李森科發現,農作物栽種於寒冷的氣候中,就會鍛鍊出抗寒的遺傳特性;如果置於溫室,抗寒性就會越來越差,這是『環境導致基因改變』。人也是這樣,給人穿上保暖的秋褲,人雙腿和關節的抗寒性就會在幾代之後喪失,李森科期望秋褲導致中國人失去在蘇聯遠東地區生存的遺傳基礎。於是,上世紀50年代初期,中國和朝鮮人穿上了從蘇聯運來的秋褲,並逐漸形成了習慣。最搞笑的是,這個說法還推衍說,中國足球爲什麼上不去?就是因爲穿了秋褲,腿部功能蛻化了;爲什麼朝鮮足球要好呢?因爲他們的經濟相對困難,秋褲要薄一些。 顯然,編這個段子的人對過去中國人在冬天的穿著基本是不了解的。事實上,過去中國人在冬天穿得比秋褲還要厚得多,一般要穿棉褲,而棉褲的保暖性不是秋褲所能比擬的。我小的時候,在最冷的時候,先穿一條秋褲,再穿棉褲;稍大點出現了毛線褲才取代了棉褲。所以,我估計這個段子是80後、90後編出來的,他們壓根就沒有見過棉褲,可能連毛線褲都沒有穿過。 至於秋褲是不是非穿不可呢?這又當別論了。中國的說法是,冬天不穿秋褲,老了得關節炎。但醫學上一般認爲,膝關節炎多與年齡、肥胖、遺傳等因素有關,45歲以下的人骨關節炎患病率只有2%,到了65歲以上的人群中,患病率高達68%,這說明,人體關節是有『使用年限』的,就跟汽車的剎車皮會磨損一樣,穿不穿秋褲都是如此。 前幾天剛從台北回來,12月的台北,陰冷潮濕,捷運上一個窈窕少女,上身裹著羽絨服、圍著大圍巾,下身是一條牛仔短褲,光腿、光腳,穿一雙人字形拖鞋;後來我發現『上捂下露』是一種時尚,區別只是,不少美女在腿上套了一條長絲襪,不穿拖鞋。 我們知道,在冰天雪地的季節,俄羅斯、歐洲的女士們穿裙子上街是一種常態;我們還知道,愛斯基摩人甚至可以赤身露體在零下幾十度的北極圈內爬冰臥雪,爲什麼我們要穿秋褲?由此可見,秋褲更是一個文化人類學的問題,它是不同族類的人群在適應自然環境時的文化選擇。 關於秋褲,網上還有一種說法,說穿秋褲的習慣來自北美。1915年12月7日,加拿大的弗蘭克・斯坦菲爾德以號稱『不縮水』的棉內衣,申請了『秋褲』專利。過去北美地區的取暖條件沒有今天完善,許多人穿秋衣秋褲,不過現在的北美人穿秋褲的確很少了。 那秋褲現在到底還穿不穿呢?追隨時尚的80後、90後明顯是鄙視秋褲的;而對那些早已習慣了秋褲的人,也沒辦法。既然穿秋褲是一種文化習慣,那麼過去長期養成的習慣到現在要改也難。(孫振華 ) 來源:深圳商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