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中國電影如何講故事 影視文學互動需新思維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3-1-5 19:04| 發佈者: 真衣| 查看: 1506| 評論: 0|來自: 中國網

摘要: 幾天前,在北京大學舉行了『2012 &# 8226;文學與影視高峯論壇』,論壇由【中國作家】雜誌社、北京大學影視戲劇研究中心主辦,中國電影文學學會、【作家文摘】報協辦。論壇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讓文學界與影視界人士能 ...

幾天前,在北京大學舉行了『2012•文學與影視高峯論壇』,論壇由【中國作家】雜誌社、北京大學影視戲劇研究中心主辦,中國電影文學學會、【作家文摘】報協辦。論壇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讓文學界與影視界人士能就『文學與影視』的關係提出各種看法,與會者提出了一些很有價值的看法,如:著名編劇王興東強調要讓人們記住原創作者的力量;李建軍研究員批評當前一些電影弱智化、反詩意性、反人性化;著名編劇崔曼莉希望影視作品既要很好看的故事又要有文學性、詩意美學;著名編劇趙大河強調好作品一定要傳播一種精神,要給大家一種溫暖,要給大家一種光;著名作家柳建偉批評現在很多作品熱衷於揭示人性的惡,顯示很多不必要的血腥鏡頭,他肯定【少年派】給觀眾帶來哲學思考,帶來溫暖和正能量。等等,這些專家們的看法引發人更深入地思考文學與影視的親密關係。

從中國電影發展的歷程來看,文學一直在提供文化資源,很多電影人起先是受文學薰陶而後再進入影視界的,不少文學家後來投入到影視創作中,許多優秀影視作品是從文學作品改編而來的,電影正是因為有其文學的韻味才更具有文化魅力的。在中國電影和電視發展的歷史上,文學曾經為影視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近幾年影視的快速發展卻使影視對文學的態度發生大的變化,影視不那麼重視文學了,文學意韻在影視中似乎不太能感受到了。這主要表現在:其一,一些影視界的人士不重視影視劇本創作的文學韻味,製片人,甚至導演對編劇創作的干預過多,結果經常讓影視劇本變得面目全非,因受票房或收視率的功利需要的制約,影視趕時髦,追時尚,缺乏感動人的好故事,缺乏對人性的關懷,缺乏讓人敬仰的精神境界;其二,現在影視也重視與文學的互動,但更多地是在『利用』文學,利用作家的知名度和作品的影響力,利用網絡作家的『粉絲效應』等來增加票房或收視率,而不是注重於吸取文學作品的好故事,不是認真在吸取文學作品中的文化意韻。

文學作品被影視界『拿來』之後,經常被『肢解』後『重裝』,而且拼湊些時尚噱頭進去,弄得稀裏古怪,令人啼笑皆非。於是,文學作品經由影視的轉換,失去了文化影響力,失去了價值追求的感染力,變得膚淺了,沒趣味了。正如戴錦華教授所說的:目前中國的影視作品難以提煉正確的價值觀,好的文學作品明明存在,編劇卻『劍走偏鋒』,找到不該展示的地方進行大肆渲染,這嚴重阻礙了文學與影視的聯姻。全勇先先生更是尖銳地提出:『胡編亂造的狗血戲讓人很頭疼,現在的影視劇全是在展現一堆爛生活,看不到境界的提升,也不給人一種美的享受。例如,宮鬥戲展現的都是爭寵,人和人之間都在沒有尊嚴地活着。』

可見,針對着當前影視與文學的這種不太愉快的『婚姻』狀況,對於影視與文學的互動,要有新的思維,要轉變影視對於文學的『拿來主義』的『利用』態度,不能僅僅從借勢名作家、暢銷作品的角度去考慮互動。事實上,文學與影視之間,不僅是兩個藝術門類之間的互相影響、互相借鑑、互相轉換的關係,在發展的源流上,文學比影視早,文學經常為影視提供藝術文化的基礎、底蘊,文學為影視注入了文化意蘊和價值追求。中國電影文學學會會長王興東先生用一個很形象的比例來強調文學與影視的關係,他說:文學作品是影視作品的母親,一切影視作品都原生於文學作品。所以,電影就像尼爾斯(童話作品【尼爾斯騎鵝旅行記】中的主人公)一樣,必須騎着文學這隻『鵝』才能飛翔。

當然,文學與影視是兩個藝術門類,雖然它們之間的關係一直比較親密,但並不是可以直接進行轉換的,中國電影資料館副館長饒曙光先生認為:好的文學基礎,不能夠自動生成轉為好的電影,『文學向電影轉化的時候,涉及多種力量的博弈,尤其是工業的專業的一些過程,還有其他的過程。我們承認小說【白鹿原】是很好的作品,但是對電影【白鹿原】不滿意。』的確,現在一些編劇把文學作品改編成影視劇,未能將文學作品中的文化內涵注入影視中,過分追求影視的譁眾取寵,興趣與趕時尚搞噱頭,文學和影視未能真正親密地攜起手來。正如戴錦華教授所說的:中國目前的文學與影視關係並不是很匹配,而是相當緊張的狀態,『我發現,文學和影視糾結的擰巴關係始終存在,就像是不太幸福的婚姻。目前中國的好小說卻改不出好電影,【白鹿原】就是一個證明,但是現在原創的匱乏又使得小說改編成為影視劇劇本的一個主要來源,這真是一種尷尬的境地。』

顯然,當前急需以新思維來考慮影視與文學的互動關係,我們必須全面地思考二者之間的關係。一方面,必須充分認識影視技術的特點,影視為一種獨特的媒介,它有區別於文學的獨特的時空表達方式,有與新技術密切聯繫的顯著特點;它有獨特的色彩技術、敘述方式、多元的『蒙太奇』組合等,在各門類藝術(如音樂、繪畫、雕塑、文學、戲劇等)中,影視與新技術媒介的緊密聯繫是最前衛的,這種明顯地藉助新媒介來表述的特性是不容忽視的。荷里活電影正是充分地發揮影視的這一新技術特點,以特別強勢的力度佔領國際影視市場,並以此來擠壓其他國家的影視業。對於中國這個龐大的影視新興市場,荷里活的擠壓力度更大。

中國電影資料館副館長饒曙光公佈了他們的研究結論,並提出了策略建議,饒先生說:『電影資料館的工作小組專門研究了最近三年荷里活的主流電影,結果發現,第一,美國正在藉助電影高科技重新定義電影或者重新定義現代電影,把其他國家排斥在現代電影生產之外。第二,美國電影現在越來越遊戲化,不講故事。荷里活放棄和忽視的故事,可能是中國電影的增長點或者中國電影生存發展有效的空間。我們不能簡單追捧荷里活,而失去中國電影生存空間,而中國電影的生存空間就是重視文學和編劇。』

所以,在另一方面,在重視影視對新技術的積極運用的同時,我們不能沿着荷里活的路數走,不能以為影視僅僅是在比拼新數碼技術的應用,不能僅僅是在高技巧地耍畫面,不能認為影視與故事無關。我們當然應吸取荷里活的優點,力爭提高影視的技術含量,但是,我們更應發揮自己的優勢,講好有趣的故事,表現故事中的文化底蘊,顯示中國文化藝術的特色,通過影視喊出『中國的好聲音』。

這次莫言獲得諾獎後,曾一再表示文學『講好故事』的重要性,其實,影視講好故事也同樣重要。文學是影視的藝術文化基礎,影視的發展史表明,成功的影視劇絕大多數是始足于堅實的文學基石的。影視與文學雖然在語言的表達、媒介的運用、敘述的方式等方面有很大的差異,但是,兩者在對內容的表達上,在藝術精神的追求上,在價值理想的表現上,是有相通之處的。影視和文學都需要講述精彩的好故事,都要傳達正確的價值觀,都要表達人性關懷,都要有高層次的精神追求。中國影視十年來取得了重要成就,表現出迅猛的發展勢頭,也預示着輝煌的發展前景,但是,近幾年來,影視界卻凸現出諸多問題,如缺乏引人入勝、感動人心的好故事等。要麼追逐荷里活,耍技術,拼畫面,擺豪華;要麼趕時尚,比獵奇,時髦於跟風,異想天開地亂拼湊,挑戰觀眾的常識底線……。近幾年,影視的產量是上去了,票房也提升了,播出的劇數也增加了,但多數影視劇的質量卻在下降。這種情況的產生有許多原因,而其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對於文學原創力缺少足夠的重視,不尊重原創作品的內容和風格,不尊重編劇的獨創性,不注重影視的文化底蘊,不屑於表現中國的家國情懷,不用心去表現中國的人文精神。

所以,現在該是更新影視創作思維的時候了,面對着近幾年來中國影視出現的問題,面臨着美國大片的強勢進攻,我們應該避其鋒芒,另闢捷徑,充分發揮我們的優勢,在核心競爭力上狠下工夫。比如,要善於從文學原創中吸取營養,以滋補影視的不足;要以講好故事來喚起影視的精彩;要以悠久深厚的中華文化,來培植影視藝術的豐富韻味;要讓中國的影視唱出自己的精彩的『好聲音』!我們要以發揮自己核心競爭力優勢,促進中國影視產業的健康發展,振興中國現代文化產業,實現中國的文化復興夢。

這次『文學與影視高峯論壇』的舉辦,無疑是非常適時的好舉措,它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讓文學家、影視界的專家們親密交流,讓影視業內人士和眾多的影視愛好者關注影視與文學的互動,讓更多的人思考影視與文學有效、有益的合作新方式,讓更多的文學家、劇作家、導演、演員、評論家等在影視發展的歷史機遇中,能攜起手來,互相借力,互為推力,在復興文化的新征途上,噴發出更多更大的正能量。我們相信,中國的影視界一定能講出更多的精彩故事講給世界聽,一定會有機會讓荷里活的影人們也欣賞和羨慕中國的好故事。

(文城 中國網觀點中國原創,如有轉載,請註明來源觀點中國,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來源:中國網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