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自然和諧之道 漫談中華禮樂文明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2-4-28 14:13| 發布者: 順天道化| 查看: 1782| 評論: 0|來自: 中國網

摘要: 一、『禮樂』原義與調和 【禮記】曰:『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意思是說:樂,代表了天地萬物最和暢的勢態;禮,代表了天地萬物最有秩序的情態。能獲得和暢,萬 ...

一、『禮樂』原義與調和

【禮記】曰:『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意思是說:樂,代表了天地萬物最和暢的勢態;禮,代表了天地萬物最有秩序的情態。能獲得和暢,萬物自然孳生化育,各含其宜;能擁有秩序,萬物所以井然有別,各得其所。

秩序與和諧是禮樂文明的主旨。【樂記】曰:『樂者為同,禮者為異。』是說樂的作用在於協調上下,禮的作用在於區別次序。禮和樂雖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但卻是相輔相成的。在遠古傳統中,『禮』即人文,是涵蓋一切,包括『樂』在內的。到了周代,禮、樂雖各有制度,但是『樂』畢竟仍是禮制的一個方面,『樂』的『和』也是為實現『禮』而輔助、服從於『禮』的。【樂記】說人受外物的引誘會喪失天性,產生貪婪、殘暴、欺詐等邪念,於是先王制禮樂,用以調節人心。『禮節民心,樂和民聲』,就是用『樂』之『和』,彌合『禮』之分所造成的心理差距。『禮』、『樂』相提並論,就是因二者結合,能起到平衡與調和的作用。

二、『禮』『樂』源於天地和儀

【禮記】又曰:『樂由天作,禮以地制。』,樂是取象於天時循環變化規律而作,禮則取法於大地的卑高以陳,生養萬物各有所宜的根本而制。在此古人洞徹了天地萬物的『和而不同』:天地間陰陽和順,萬物得以孳生;萬物雖各不相同,但等差有序,共同繁榮。敬天的古人,在對天地萬物的敬畏與謙卑心態中看到了這種天地萬物雖千差萬別,卻有秩序而和諧的原則,因此『人法地,地法天』而制定了『禮』與『樂』。

三、『禮』『樂』的本體功能

【禮記】認為,『論倫無患,樂之情也;欣喜歡愛,樂之官也。中正無邪,禮之質也;莊敬恭順,禮之制也。』和諧而不混亂,是樂內在精神的恪守;讓人欣喜有歡愛,是樂價值功能的彰顯。中正無邪,是禮的本質;莊重恭順,是禮的職能。

使不同階層的人,共同保有中正平和,絕無偏邪的思想,這就是禮在本質上的要求。

使人人經常注意外表的端莊誠敬,謙恭順從,這就是禮儀在形式上的要求。

使各種不同的物類,在極為和暢的氣氛之下,共存共榮,不會發生彼此侵害的事,這就是音樂誘導民智,使人人喜悅歡樂、相互親愛,達到教化目標的內在作用。

『樂』也有陶冶情操,移風易俗的功用。【樂記】曰:『致樂以治心,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諒之心生則樂,樂則安,安則久。』【孝經】也說:『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即樂教有陶冶心性,使人快樂安寧,生命長久之功。

因此『樂』的最高境界就是『性情的調和』。這樣的音樂,一定是能讓人心境寧靜平和。

四、『禮』『樂』的人事作用

『禮』的重要作用在於規範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和關係。禮使人明確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適當的等差節度,懂得尊敬和謙讓;使人區別事物或行為的是非,懂得什麼是該做和不該做的。『禮』作為一種行為規範,維護了社會的秩序和正義。

『樂』的社會作用重在和諧精神,『故樂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紀,人情所不能免也。』指出『樂』是協調世間萬物的綱紀,它的作用是使人們各安其位,和諧相處。

五、『禮』『樂』的道德規範

『禮』也是一種道德規範,引導人們向善和自律。

【論語•為政】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因此,禮樂文明更強調通過禮教,使社會規則內化為人的內心尺度,通過知禮、守禮,達到社會和諧的境界。

【論語•學而】:『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既強調了『和為貴』的願望,又指出『和』不能單純為和而和,不能是無原則的和,這個原則就是守禮。在彼此遵守社會秩序的情況下達到和諧,才是最美的境界。

社會沒有秩序,就會陷入混亂;沒有和諧,人心就會渙散。禮樂的教化在於提升內在的道德修養,而道德意識是一種自省行為,這種改變是發自內心的自願自覺。而任何強制性制裁都是一種懲治干預;這種懲罰雖可使人心存畏懼,小心規範自己的行為,卻難以達成主觀上的道德自律;一旦離開這種懲治的視線,還會放縱自己的行為的。

禮樂施教,人人自覺,社會長治久安,自然和諧之道。(作者:古越中興 原題:天地和儀道『禮樂』  本文由國學復興文化論壇供稿 刊載本文只為傳播信息,不代表本站認同其觀點)


來源:中國網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