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安徽蚌埠禹墟的考古發掘進入關鍵時期,中國古代文明開端的種種謎團有望得到解答。 禹墟遺址位於蚌埠市西郊渦淮交匯處塗山腳下的禹會村。『禹會』的村名早在【漢書】中就有記載,延續至今。在當地傳說中,這裏是『禹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的發生地,而關於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娶妻『塗山氏女』並生子啟等傳說也在村民中代代流傳。然而,由於沒有實物證據,禹墟傳說僅僅被當作了『傳說』。直到1981年,當地文物部門在這裏首次發現了龍山時期的古文化遺址,才使禹墟的重要意義得以顯現。 據蚌埠市文化局副局長朱孟珍介紹,禹會村遺址分佈範圍自淮河東岸的大堤下一直到村中,南北長約2公裏,東西寬約300米,同時出土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蚌殼以及紅燒土層、灰坑等。通過比較,其文化性質屬於新石器時期龍山文化的範疇。 2006年10月下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吉懷率隊在禹墟試掘,發現一處面積達2000平方米以上的早期龍山文化大型建築基址,並初步勘探出整個遺址區規模約有50萬平方米。 據了解,大禹所處的龍山文化時期是大汶口母系氏族文化時期到夏商周階級社會的過渡時期,因此,禹墟的發掘被列入『國家文明探源』課題的一個子課題。 經過充分準備後,王吉懷在今年5月再次帶隊對禹墟進行了正式發掘,目前,發掘工作已經進入關鍵時期。 王吉懷告訴記者,龍山文化在長江、黃河流域都有發現,但在淮河流域發掘出大規模遺址還是第一次。淮河流域是中國南北的分界線,目前發現的龍山文化就以淮河為界分為南、北兩種,比如南方文化中有『鬼臉鼎足』,北方文化中有『長條倒三角形鼎足』,『而前期在桃林附近發掘出的出土文物中兩種文物都有,這就表明禹墟附近是南北兩地龍山文化碰撞和融會的地方,填補了龍山文化的地域性空白,有利於了解和研究中國古代南北文化的聯繫和交流情況。』王吉懷說。 記者 熊潤頻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