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一種社會傾向:有些人對什麼事、什麼人都要『質疑』,本來是毋庸置疑的,也有人要提出『質疑』。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好像什麼都不可信,什麼都不值得信,以致鬧得疑神疑鬼,疑人疑己。尤其是網上的『質疑』,正成爲一些人手中的『利器』,動不動就要揮舞一番,常常鋪天蓋地,甚至形成一種左右事態的輿論,結果往往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 前一段時間,圍繞殺人惡魔周克華的死,網上的『質疑』就沸沸揚揚,鬧得一些人也盲目地跟著『質疑』。本來,悍匪周克華在街頭被擊斃,是明明白白的事。有周克華被擊斃的照片爲證,有重慶警方的新聞發布會爲據,應該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偏偏有人要『質疑』:先是說他是『自殺』,接著又說是『誤殺』、死者是『頂包』的,甚至指名道姓地說被殺的是外地來辦案的民警等,質疑甚至有鼻子有眼、言之鑿鑿地指出各種『疑點』。有關部門不得不一次次出面澄清,公布現場圖片和DNA鑑定,公示所謂被『誤殺』民警的圖片和資料。僅僅是爲了澄清事實、回應『質疑』,有關部門就付出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 這種『質疑』,如果只是個人在心中畫個問號倒也罷了,許多人習慣把它表達出來、影響社會,偏偏就有許多人盲目跟風、隨聲附和,這就形成一種誤導和錯誤的輿論,甚至形成一種對黨、對政府、對相關組織機構和辦事人員的不信任情緒。毫無疑問,這樣的『質疑』對人民、對社會是有害無益的。 我們不是要否定『質疑』,也不是要封存這個『利器』。質疑對於明辨真偽、分清是非,無疑是有積極作用的。我們也高興地看到,有許多事,就是在『質疑』聲中真相大白的。有些腐敗分子,就是在被『質疑』下原形畢露的。有『疑』才能『質』,無『疑』就沒有必要『質』。無『疑』而『質』,不僅是多此一舉,而且會讓被『質』者受傷,甚至導致親痛仇快的後果。 『質疑』,應該建立在充足的理由、可靠的依據之上,應該體現理性的分析和科學的判斷,而捕風捉影、妄加推斷、主觀臆測,不僅『質』不出『疑』來,而且會引出『鬼』來――過度『質疑』,必將產生社會公害。所以,我們需要摒棄的是過度的『質疑』、隨意的『質疑』、無根無據的『質疑』,我們需要保留的是理性的『質疑』。 (莊電一 中國新聞出版報)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