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著名作家史鐵生逝世兩年後,骨灰仍未能入土為安,此前有讀者提議將其安葬在北京地壇公園並為之塑像,但均遭到地壇管理方拒絕。 此事引發了網友熱議,有人認為史鐵生賦予了地壇新的意義,應該長眠於此。但也有人認為,地壇乃『公園』而非『公墓』,無論安葬還是塑像均有損歷史原貌;還有人認為不必拘泥形式,讀作家的作品才是對其在天之靈最大的告慰。 安葬塑像遭拒 許多人認識史鐵生,是因為【我與地壇】,這篇散文也賦予了地壇新的象徵意義。史鐵生逝世後,其夫人陳希米曾透露想將丈夫的骨灰安葬於此,這一想法雖獲得諸多網友支持,實施起來卻有困難。有媒體報道,經與公園管理方多次交涉無果後,史鐵生的骨灰最終未能如願葬入地壇。 同時,民間也相繼發起了在地壇公園為史鐵生塑像的倡議。由評論家解璽璋擔任會長的史鐵生研究會就是其中一支。『國內外有很多公園放有名人塑像供人懷念,這體現了社會對人文精神的傳承與尊重。』解璽璋日前向記者解釋了倡議初衷,但他表示,此提議在和地壇管理方溝通時受阻,最後不了了之。 不合文保規劃 記者近日致電地壇公園管理處,工作人員表示,沒有接到過相關申請或通知。記者隨後聯繫到地壇公園上級管理部門東城區園林綠化局管理中心新聞發言人。發言人表示,此前曾有政協委員提交過在地壇內為史鐵生塑像的提案,管理中心徵求北京市文物局和雕塑委員會意見後,開過一個研討會,並於2011年5月給予提案人回覆。回覆中稱,從文物保護和規劃考慮,地壇內不適宜為現代人塑像。有關安葬事宜,發言人則表示並未收到相關提案或申請。 和史鐵生做了近20年鄰居的王耀平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曾透露,2011年4月,地壇方面已經拒絕給史鐵生立墓碑和安葬骨灰,原因是殯葬法規有嚴格要求,且地壇是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不能隨意建造公墓。 家人認同隨緣 既然地壇公園無法安葬,為何兩年內都沒有讓史鐵生骨灰入土為安?記者近日撥通了史鐵生夫人陳希米的電話,但對方不接受採訪,僅表示對丈夫安葬一事並未過多過問與管理。王耀平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陳希米本人認為骨灰安葬隨緣,『去年希米也和幾個朋友尋找過安葬地點,在北京西北方向的一個有山有水有樹的地方,但是地方太偏僻了,後來沒有繼續辦。』 不過,陳希米在近日出版的紀念亡夫的新書【讓『死』活下去】中隱約透露了她兩年來的矛盾心情:『一個念頭又一次油然升起:我想把你的骨灰埋在地壇。沒有碑,也沒有墓志銘,沒有痕跡,也不要什麼人知道。不,我們說好的,我們不要墓地。你說過的,只要想到你,無論在何處,就都是你的墓地,你就在那兒,在每一處,在我們想你的地方。』 兩種觀點交鋒 史鐵生該不該葬入地壇?地壇是否應為其塑像?此話題近日再度引發網友熱議。一些讀者認為,史鐵生與地壇早已融為一體,『先生賦予了一座公園以靈魂,他理應在地壇長眠。』還有人認為,將史鐵生安葬在地壇並幫他塑像是一種雙贏的舉動,『兩種人文資源相得益彰,有利於弘揚人文精神。』 但更多的人卻並不贊成此提議。有網友表示,地壇是公園而非公墓,一旦開了先例,以後會有更多名人興起百年後在公共場所安葬或是塑像的念頭。『如果我以後寫了一篇【與故宮】,出名了,是否還要在故宮立個碑?』網友『複雜的色』說。也有人從文物保護的角度分析:『地壇歷史悠久,從保護其完整性來說,任何人都不適宜在裡面存放骨灰。』 許多史鐵生的忠實讀者也認為在地壇里為其立碑或塑像有些過於追求形式,『先生遺囑里要求連追悼會都不開的,一個沉靜的靈魂會喜歡這份熱鬧麼。』還有人指出:『一個作家的意義在於他的作品,讀先生的書才是對他最大的慰藉。』 (據【新民晚報】) 來源:西安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