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即農曆新年,俗稱『過年』,毋庸置疑,有着4000多年歷史的春節是中華民族的第一大傳統節日,在炎黃子孫內心深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量――元旦、五一、聖誕在春節面前是那樣的微不足道,世界上絕沒有一個節日可以取代春節的位置,而在我國民間素有『大人盼插田,小孩盼過年』之說,在我兒時的夢裡,過春節時一家人各展所學,每人寫一副春聯,看看這一年來誰的古文和書法最為進益,只有最好的那一副才有資格張貼於大門之上,那是一樁多麼了不起的榮耀。
隨着年齡的漸長,學習、工作、生活的壓力,泯滅了我胸中多少文化的追求和嚮往,讓我和大多數人一樣變得家長里短,除了看央視春晚之外,串親戚,夜以繼日地打麻將,來者不拒地胡吃海喝,不厭其煩地高談闊論……紛紛擁入我並不溫暖的懷中,構成我一個又一個如痴春節的全部內容。當我有所醒悟時,歲月的飛刀已磨去我大把的青春,年少時曾無比嚮往的春節,赫然已過成了『蠢節』。 春節變成『蠢節』,首先表現在文化的淪喪上。當80後、90後的年輕人對【宮】、【甄執】、【非誠勿擾】和【中國好聲音】的熱情遠遠高過背一首好詩、讀一本好書之時,寫春聯、作年畫、贊土地、貼門神、飲屠蘇、吃年糕等傳統習俗的美好已沒有多少人去珍惜,兒童關心的是壓歲錢,少年擔心的是升學,疲憊的青年被工作壓得喘不過氣來,世故的中年四處在炫耀着……很多人這樣想:還是該吃就吃,該睡就睡,該恭維就恭維,該浪費就浪費吧,文化的傳承那是別人的事情,對於個人來說,春聯和年畫是超市就都可以買到的,管它是不是和鄰居家一般無二;新年短信是百度可以搜的,只需屈指群發,又一年就這樣過去了。 春節被認為是『蠢節』,還體現在它的繁忙上。7天假期實在少得可憐,對於打工者來說,他們很多人初一初二才能回到家,初三初四就開始着急返程票的問題了,畢竟初五初六的車票也不是輕易可以買得到的。而不管是春節前的歸心似箭,還是春節後的一票難求,任何一個經歷過『春運潮』的人都知道,七天假實在是杯水車薪。 春節應是無比溫暖和美好的,春節的文化有着無邊的魅力。『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千門萬戶尤眨總把新桃換舊符』的悠久傳統和文化追求,不僅可以陶冶我們浮躁的內心世界,更是對世界文明的一種貢獻。那麼,就請不要把春節變成『蠢節』吧! 張一一 來源:北京晨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