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南京大學教授潘知常在【水滸傳】主題論壇會上表示:如果重評『四大名著』,【水滸傳】、【三國演義】很可能被踢出局,【金瓶梅】則應該入選。話題一出,引起學者和網友討論。於是有網友提出,『四大名著』應有當代作品,如【鹿鼎記】、【杜拉拉升職記】等應該進入『四大名著』。 其實這種話題的提出和討論,並非什麼新鮮事兒。將【水滸傳】、【三國演義】踢出局,不就是消解經典嗎?將【鹿鼎記】、【杜拉拉升職記】塞入『四大名著』,不就是重新洗牌嗎?近些年,文化圈兒里類似的消解經典和重新洗牌的事兒,人們早就司空見慣了。 若想消解經典,最好先要知道什麼作品才能夠得上經典,以及經典是怎樣形成和站住腳的。就說『四大名著』吧,它的最初提法是明代『四大奇書』,中國在明末清初最先有了這種說法。李漁在醉田堂刊本【三國志演義】序中稱:『馮夢龍亦有「四大奇書」之目,曰【三國】也,【水滸】也,【西遊】與【金瓶梅】也。』清初,『四大奇書』的提法已經固定和流行。清代乾隆年間問世的【紅樓夢】被公認爲中國古典長篇小說藝術的最高峰,於是由它取代了【金瓶梅】,『四大名著』(『四大奇書』)至此定型。『五四』時期,這幾部小說得到魯迅、胡適等新文學倡導者的珍視和宣傳,在文學史著作中占據了重要位置。20世紀50年代,人民文學出版社以同一規格大量出版這四部名著,由此具有了現代出版學意義上的『四大名著』。『四大名著』的說法,最初可能是由某位專業人士提出來的,但最終卻不是由某個人定下來的,而是在作品流傳過程中經廣大讀者閱讀、賞析、衡量後評定出來的。【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這四部小說在藝術上雖然各有千秋,但它們共同承載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哲學、道德、倫理、智慧、民俗等方面內涵,對後來的文化思潮、政治生態、軍事策略、社會風氣、價值觀念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和優秀的文學典籍。 對這四部小說中的某一部配不配做『四大名著』提出意見,對『四大名著』的說法提出質疑,皆不自今日始,幾十年前就有類似的聲音;但是這些異議早已被雨打風吹去,而『四大名著』的地位卻一直穩如泰山,巋然不動。現在又有人舊話重提,想消解這樣的經典,顛覆這樣的傳統,又談何容易。 想重新洗牌,成爲『新記』的『四大名著』,機會也不是沒有。【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之後,近代的【官場現形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老殘遊記】和【孽海花】,就被稱爲『晚清四大譴責小說』,寫進了文學史;新中國成立後17年間的【紅日】、【紅岩】、【紅旗譜】和【創業史】,就被稱爲『三紅一創』,成爲代表那個時期長篇小說成就的『四大名著』……京劇界也是如此,『四大名旦』確立之後,又評選出『四小名旦』,多年後又評選出『新四小名旦』。可見,歷史從不吝惜給人和事提供成功的機會。 然而,在當下,讀者恐怕在『四大名著』的重評上極難達成共識。以網友推薦的【杜拉拉升職記】爲例,其小說本身及改編的電影、電視劇確實吸引了不少讀者和觀眾,姑且算它是『四大名著』之一,那麼另外那三大名著又當如何選定呢?假如依照有的網友的 推薦,將【鹿鼎記】也列入『四大名著』,和與其風格迥異的【杜拉拉升職記】平起平坐,那麼『四大名著』的評判標準又該是什麼呢? 針對『四大名著』提出異議,其目的無論是消解經典,還是重新洗牌,畢竟還是依名著爲尺規,至少是借名著爲筐殼。這樣的討論,或許可以讓人們產生重讀名著的欲望,了解名著的標準,認識名著的價值,進而意識到:遠離經典的文學太輕薄,我們不能對文學太輕薄。 來源:海南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