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的【中國文化報】刊登【數百年京城古剎成高檔餐飲會所】一文,介紹北京兩座緊挨着的數百年古寺廟嵩祝寺及智珠寺被改建為一中一西兩家高檔餐飲會所。昔日與雍和宮齊名的活佛行宮、如今的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正在成為一些『上流人士』享用美食、舉辦聚會的商業場所。
『百年古寺廟』變身供少數人消遣休閒的『高檔會所』,既暴露出歷史建築在管理與保護方面存在的『破綻』,也反映出一些監管體系在利益的驅動下淪為擺設。這些年來,從北京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到重慶的蔣介石『重慶行營』,從河南省的『還金閭碑』,到重慶抗日名將李根固舊居等,諸多歷史建築慘遭破壞。凡此種種,無不暴露出歷史建築保護不力的現狀。 事實上,這些建築大都是歷史文化遺產,承載着非同尋常的歷史意義。做好對這些歷史建築的保護工作,既是對歷史文化的敬重與傳承,同時也是相關部門義不容辭的責任。俄國作家果戈理說:『當歌曲和傳說已經緘默的時候,建築還在說話。』就拿河南省的『還金閭碑』來說,公元1690年,當地先民謝應明撿到一名赴汴梁趕考的秀才遺落的600兩黃金,失主拿出其中的一半酬謝,但謝應明分毫不收。後來,謝應明拾金不昧的事跡,傳到了永城籍大學士李天馥的耳中,他親筆書寫了『還金閭』3個大字,鐫刻立碑於村頭。1992年,當地群眾集資維修,又在石碑周圍設鐵欄杆保護,以使拾金不昧美德千秋萬代流傳。可以說,『還金閭碑』對於弘揚拾金不昧傳統美德,引導公眾自覺傳播真善美,有着重要的意義。然而,就是這樣一座『還金閭碑』,卻在去年3月慘遭拆除。 像『還金閭碑』等具有特殊意義的歷史建築,理應受到認真的保護,甚至可以作為傳統美德教育基地,對於引導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的財富觀、價值觀等,有着強大的說服力。然而,近年來,歷史建築被拆除、損壞的消息不絕於耳,一些地區或者有關部門甚至打着『維護』『修復』等各種幌子,對歷史文物進行破壞,赤裸裸地暴露出一些地區在推進城鄉發展進程中政績觀出現了嚴重的扭曲。 面對如此問題,通過科學有效的制度來保護歷史建築,可謂是當務之急。可是,一邊是國家文物保護法律法規的日益完善,一邊卻是『百年古寺廟』搖身變為『高檔會所』的問題,面對如此尷尬現狀,人們期待北京市有關方面儘快對問題展開進一步的調查。同時,這起事件也提醒各級政府以及相關管理部門,保護歷史文化建築,必須要動真格的了。 陳國琴 來源:中國文化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